第一百一十一章 说媒 (4)

地问道:“那你会做什么东西吗?”其实,巧巧本来也没有想让汪静远来做这个货架的,她只不过是在陈述事实罢了,对于汪静远的实力,她还是稍稍了解的,早就猜到他肯定是不会做货架的了。

汪静远老实地回答道:“我爹教我做过弓箭、陀螺,还有弹弓。”

巧巧乐了,笑得呵呵的,觉得汪静远的这个回答实在是太可爱了。被巧巧这么一笑,汪静远顿时觉得更加羞愧了,他觉得比起巧巧的爹来,他显得很没用。汪静远在心里默默地而又坚定地下着决心:一定要去跟爷爷学做这些木器和竹器,一定要学会!

第二天,汪静远跟着虎子去东西南北中货行进货,鲁掌柜惊讶地问道:“你家的东西卖得这么快?这才不过几天,你又要进货了?”

虎子笑着说道:“把下个月的活提前备着,有备无患。”

虎子把少量的货存放到汪静远的平板车上,然后两人推着平板车离开货行,汪静远朝虎子告别,一个往南,一个往北,分头回各自的家。

汪静远把东西运回家里,然后就去通知了小老头和小老太太,告诉他们家里杂货铺明天开张的事情。小老头立马兴冲冲地赶去了村口的大槐树下,裂开嘴,朝树下坐着的众人笑着宣布道:“我家阿远的杂货铺明天正式开张,你们大家要买什么东西的尽管来,呵呵……我和我老伴也要去帮忙呐!”

树下的众人被小老头的话弄得激动了起来,如同在煮沸的油锅里投下一滴水一般,大家的议论声顿时热闹得沸腾了起来。小老头见了,顿时更加地高兴了。

下午,巧巧和汪静远在家里整理着杂货铺,杂货铺设在中间的堂屋里,因为家里没有货架,巧巧就提议把房间里的一个大木柜搬了过来,再在柜子的两边摆放着两张桌子,柜子有三层,最上面一层用来放火柴和灯芯,第二层放蜜钱、果脯和酸话梅,第三层在下面,客人看不到因此就用来存放东西,装酱油、盐、糖、醋、茶叶等的罐子就摆放在柜子两旁的桌子上,同时在柜子的前面也并排摆放着两张桌子当作柜台。虽然屋子里的陈设简单了些,但是把东西都摆放好之后,看着也是有模有样的,也挺像一个卖东西的杂货铺的。

巧巧和汪静远两人忙活了半个下午,总算是把东西都归置妥当了,两人高兴地相视一笑,把堂屋的门关好,然后携手去做饭。

第二天,是杂货铺开张的日子,早上汪静远走了不到一会儿,小老头和小老太太就高高兴兴地赶过来了。

巧巧迎着两个老人进屋,端茶倒水上吃的不在话下,两个老人仔细地把杂货铺参观了一番,一个劲地称赞着好。

因为小老头和小老太太的宣传工作做得很到位、很出色,所以,在杂货铺开张的第一天里,就陆陆续续地有顾客登门来买东西了。小老头和小老太太两人的外表虽然老了,但是他们的脑子还是很清明的,因此,巧巧尽量让两个老人当老板卖东西,自己则退居幕后,做着拿东西和报价的事情,至于和客人说话、称称、收钱这些事情,都是小老头和小老太太两人来做。

中午,小老头和小老太太看铺子,巧巧去准备午饭,然后三人一起坐在堂屋里吃午饭,巧巧考虑到两个老人的牙齿都不大齐全了,所以就把饭菜都做得软烂了一些。饭桌上,小老头和小老太太两人吃得是有滋有味的,还一个劲地夸赞巧巧饭菜做得相当好吃,让他们胃口大开。

吃完饭,三人又开始有模有样地上岗工作了,没有顾客来的时候,三个人就一起聊天、喝茶、吃东西,大半天下来两个老人对卖东西这件事情已是相当地熟练了,而且他们俩的兴致还很浓厚,特别地开心。中途,小老头赶回家去喂了一趟鸡,然后又立马赶回来了,小老太太是一整天都没有离开过铺子。下午,汪静远回家来了,巧巧和汪静远一起去菜地里点菜种,杂货铺就由两个老人坐镇。等到傍晚铺子关门了,四个人一起吃了晚饭,小老头和小老太太才急急忙忙地赶回家去了。

如此过了两天,巧巧要的石磨汪静远帮着买了回来,巧巧赶紧把米淘好,然后用水泡上,又一起把石磨用水清洗干净了。小老太太见到汪静远买回来的石磨的时候,脸上带着不赞同,批评着汪静远说道:“咱们村里已经有一口大石磨了,可以经着你用,现在你还花钱另外买了一口这么小的,多浪费钱啊!你们小孩子家家的,就是不会省钱过日子。”

汪静远乖乖地听着老人的批评,脸上无奈地笑着,也不说话来反驳。不过,他事后非常温柔地安慰着巧巧说道:“巧巧,今天奶奶的话是好心,你不要往心里去。”

巧巧十分坦荡地回答道:“我知道,奶奶很喜欢我的,她是在说你。”

巧巧的小人行径和促狭语气却是让汪静远倍感惊喜和喜欢,因为巧巧平时和他说话的时候,语气都是极为平常和冷静的样子,显得有距离感,这会子竟然用这么活泼的语气跟他说话,距离一下子就变得亲近了,汪静远的喜悦笑声从胸腔里传了出来,因为巧巧正好靠在他的胸口,所以笑声直接毫无阻隔地传到了巧巧的耳朵里,还带着起伏和震动,巧

巧也说不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不过,心里还是带着小小的喜欢的。

第二天早上,汪静远出门的时候,巧巧叮嘱他买半斤瘦肉回来,因为家里有凝固的猪油,所以巧巧就觉得没有必要再买肥肉了。

下午,汪静远上完课回来,帮着巧巧把浸泡好了的米用石磨磨成了米浆,巧巧在蒸笼里铺上一块干净的棉布,然后把米浆淋在棉布上,如此叠加了四个蒸笼,然后把蒸笼搁进放了水的大锅里,隔水蒸着。

晚上,家里没有吃饭,而是吃着巧巧做的肠粉和河粉。种类很多,有一小盘裹着小葱青椒鸡蛋馅的肠粉,有一小盘裹着荸荠小葱瘦肉末的肠粉,有一小盘裹着青菜碎末的肠粉,肠粉上面淋着用菜油、酱油、醋、生姜汁和蒜泥调配好并且蒸熟的汤汁,有一大盘炒着青菜、鸡蛋和肉末的河粉,有一大海碗加了肉末、蘑菇、青菜的带汤的河粉,另外还配有一盘稍辣的葱段踏辣椒。每一碗、每一盘都是十分地精致好看,满桌生香。

小老头和小老太太十分地惊喜,米粉是外面卖的东西,村里人一般是不会买着来吃的,他们只吃家里的米饭,小老头还是很多年前在镇上吃了一回带汤的米粉,后来就再也没有吃过了,而小老太太则是从来没有出过村子,从来没有见过米粉的样子,更加不用提长得这么好看的米粉了。

饭桌上,四个人吃东西的样子很不讲究,小老头和小老太太吃得狼吞虎咽的,津津有味,汪静远和巧巧也跟着大口大口地吃着,四个人把桌上的食物都解决得干干净净的。吃完后,小老头拍着自己的肚子,满足而欣喜地说道:“呵呵……今天好享福喔!”旁边的小老太太只是笑着,不说话,眼睛笑眯眯的,其实心里早就乐开了花。

“爷爷,奶奶,你们明天早上也来这里吃早饭行不?还给你们做米粉吃。”巧巧笑眯眯地说道。

“好!”两老人异口同声地答应着,呵呵地笑着。

从此,家里的早餐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河粉和肠粉,每天变着口味吃。现在两个老人一日三顿都跟着汪静远和巧巧一起吃饭,老人的牙口不好,柔软、细腻的米粉正对他们的胃口,巧巧每天给老人做两顿米粉,一顿饭菜,晚餐就吃饭菜,巧巧发现汪静远喜欢吃稍硬的米饭,而她自己和两个老人都喜欢吃很软的米饭,所以巧巧就把汪静远的那碗饭单独蒸熟,少放水,蒸成稍硬的口感。而且有了小石磨的帮忙,巧巧隔几天就会磨一些豆浆,既可以吃豆腐脑和豆浆,又可以吃豆腐,巧巧的生活是过得有滋有味的。家里的菜地也渐渐地焕发出了绿油油的生机,最先长出来的是小葱和大蒜,然后小白菜、辣椒等也开始出苗了。

三月初,在巧巧的指导下,汪静远一个人把家里的一亩水田种上了秧苗。

渐渐的,村里的人都不去镇上的杂货铺买东西了,小老头和小老太太在村里的人缘极好,大家都愿意来这里买日用的东西,家里杂货铺的生意极好。

三月初,汪静远所在的学堂放了三天的假期,巧巧趁机拉着汪静远回了一趟乌山村。两人先是精挑细选地准备好了礼物,在回去的路上,巧巧的心情很雀跃,汪静远见着巧巧十分高兴的模样,他也开心着。等到进入了乌山村的村口,看着满眼的熟悉的景物,那么静静地立在那里,巧巧的心情顿时变得喜忧参半起来,等到回到了家里,见到熟悉而想念的面孔,再被一大群乖乖巧巧的小孩子围着、抱着,巧巧出来没有像此刻这么满足、欣喜过,怀里抱着一大堆软软地叫着自己姑姑和姐姐的小孩,真的有一种怀抱着全世界的美好的滋味,巧巧如同被换了一次血液,全身心的都是喜悦。

巧巧回到家里,像太后一样地被优待着、宠爱着,一群小娃娃围着自己打转、干活的事不用自己伸手、好吃的东西一样一样地端上来,巧巧被宠得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巧巧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和一群小孩子说话,其乐融融,好不自在。

“姑姑,你为什么那么久不回家?小虎很想你。”小虎抱着巧巧,带着委屈说道。

虽然小虎说得很委屈、很伤感,但是巧巧现在一点也伤感不起来,她现在心里除了大大的感动就是大大的高兴,她的心里已经容不下第三种情感了。巧巧抱着小虎,安慰着小虎说道:“姑姑是大人了,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小虎是男子汉,男子汉是愿意原谅姑姑的,是不是啊?小虎?”

“嗯,小虎是男子汉!”小虎强调着说道,满脸的自豪。

……

与巧巧的悠然自得完全相反的是,汪静远正在田里挥汗如雨。这几天正好是乌山村里插秧苗的好时候,虎子和小峰都在田里忙活着,赵杏花的三个儿媳妇也下了田,赵杏花最近因为腰越发地不好了,便只在家里照顾一群孩子,汪静远来了之后,也坚持着要下田帮忙,他都已经下田了,也不能再把他拖走,于是田里的汗人在操劳,家里的太后在享受。

新女婿第一次登门,就在田里辛苦了大半天,赵杏花对此是十分地过意不去,吃饭的时候,赵杏花只顾着给汪静远夹菜了,倒是把巧巧这个太后给忘记了。小虎作小大人状,似模似样地学着赵

杏花的样子,给巧巧夹着菜,一边还学着赵杏花的话和语气说道:“姑姑,多吃菜,千万别客气。”

满桌子的大人顿时都笑了,小孩子们也跟着笑了起来,小虎也呵呵地笑着,样子憨憨的,又天真着。

下午,离开的时候,赵杏花牵着孩子把巧巧送到了村口,巧巧心里的难受情绪排山倒海地翻涌着,最后没有忍住,还是红了眼眶,落了泪。路上,巧巧无声地抹着眼泪,汪静远默默地陪伴着,没有出声,心情却是极为心疼。

回到家里,已是傍晚,小老头和小老太太还在看着铺子,巧巧去跟他们打了声招呼,然后去厨房里准备晚饭。

小老头和小老太太见巧巧眼睛红红的,便猜到了肯定是伤心了。两老人吃完饭,离开的时候,还慈祥地安慰着巧巧,让巧巧不要难过,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再回去的。

晚上,汪静远把巧巧抱在怀里,又是轻哄,又是拍背,奈何就是不管用,巧巧的表情呆呆的,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伤感情绪里面不能自拔,对汪静远的举动一点反应也没有。汪静远无计可施,铤而走险地在巧巧的唇上吻了一下,巧巧立马就暴怒了,怒瞪着汪静远,由一只可怜的小兔子,立马就变身成了强悍的小老虎,汪静远见巧巧有了如此激烈的反应,都不知道应该高兴还是担心的好了。

巧巧本来在专心地忧伤着,这会子被汪静远这么一打岔,巧巧顿时觉得无趣起来,往床上一趴,就开始睡觉了,脑子里空荡荡的,一点想法也没有了。汪静远此时也不知道是要高兴好还是难过好了?他很担心巧巧若是明天还记着这事,对自己生气怎么办?他也轻轻地躺下,还是轻轻地给巧巧拍着背,心里也忧伤着、烦恼着。

第二天,巧巧没有找汪静远的麻烦,她和平常没有什么两样,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就像海浪退潮一样,潮声过后沙滩依然平静。

时间平淡而温馨地走过了一个月,家里菜地里的菜长得又高了些、多了些,汪静远现在每天早上都给镇上的家里带去两篮子的青菜了。

又过了一个月,田里的禾苗开始疯长着果实,地里的蔬菜也疯长着叶子,天气进入到了五月。此时,巧巧和汪静远的关系进入到了如同现代男女谈恋爱的阶段。原因是有一天,汪静远做了让巧巧很感动的事,巧巧那天因为身体的原因很难受,不能碰冷水,虽然巧巧什么也没有说,但是汪静远不知道是怎么觉察出来的,也不知道他是怎么了解到的,他主动地帮巧巧洗了衣裳,做了早饭,还把中午要用的菜全都洗好、切好,晚饭也是他做的,让巧巧几乎不用去用手沾水,于是巧巧感动了,因为感动她亲了一下汪静远的侧脸。汪静远当时很惊喜,眼睛发着亮光定定地看着巧巧,巧巧对他感激地微微笑着,结果汪静远理解成了巧巧准许他亲她了。然后,汪静远急切地捧起巧巧的脸,深情而缠绵地吻了下去。巧巧先是吃惊,惊呆了,然后心里经过一番斗争,最终闭上眼睛,默认了汪静远的亲近。

于是,两人恋爱了,恋爱从接吻开始,汪静远彻底地沉沦了进来,巧巧也开始渐渐有了喜欢的感觉。五月的风不仅催生了蔬菜和禾苗,同时,也把感情升了温。123

124、恋爱

恋爱中的情侣少不了浪漫,而汪静远和巧巧两人之间的浪漫只是带着简单的朴素。比如巧巧给汪静远缝衣裳,比如巧巧给汪静远做好吃的早餐,比如巧巧偶尔主动地亲汪静远一下,这些事情都会让汪静远觉得分外感动和欣喜;而对于巧巧来说,汪静远的温柔和体贴就是最真的浪漫了,比如汪静远每天给巧巧轻轻地拍着背哄她睡觉,比如汪静远在巧巧过特殊日子的那几天帮巧巧洗衣裳以及做各种呵护,比如汪静远包揽着家里所有的重活,干稍重的活的时候,只让巧巧在旁边陪着自己说话,绝不让巧巧沾手。

恋爱同时少不了甜蜜,这种甜蜜是从心里溢出来的,就连旁人也能感受到。小老头和小老太太这几天就发现了巧巧和汪静远之间的变化,感觉这两孩子笑得太甜了些,两个老人作为经验丰富的过来人,见了此番情景,顿时心里跟明镜似的,两老人心照不宣,于是心里的欢喜都化作了脸上那意味深长的笑意。

早上,家里的四个人一起吃完早餐,然后汪静远借着洗碗的时机,在厨房里抱着巧巧缠绵地亲吻,然后才推着平板车出门,去给镇上的家里送蔬菜和干柴,车上还放着六块水豆腐和半篮子的米粉,水豆腐是镇上人家的家常菜,而米粉现在已经变成了汪静远他娘的最爱了,简直到了无“粉”不欢的地步。汪静远把车送到镇上的家里,然后带着阿明和阿白去学堂。

学堂里,汪静远和虎子碰上了,汪静远连忙亲切地朝虎子打招呼,虎子把一个篮子递给汪静远,笑着说道:“我娘给你们捎的,一些蘑菇和鱼干,巧巧喜欢吃。”

汪静远感激地接过篮子,真挚地说道:“多谢大哥,也替我们谢谢娘。”

上午,巧巧的生活是洗衣、织布、缝衣裳、看铺子、和两个老人聊天、做饭吃。

下午,汪静远推着平板车回家,除了带回来赵杏花捎来的东西,还带回来半斤

新鲜的猪肉。汪静远回到家里,同巧巧交代了一番话,然后开始干活,先是去外面打理菜地,完了,又回来跟着小老头学编竹篮子。一边干活,一家四人一边轻松愉快地说着话。

傍晚,巧巧和汪静远一起做晚饭,家里的人一起吃过饭,然后两个老人回去旧屋,巧巧和汪静远也回房准备睡觉了。

一天就如此过完了!巧巧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难得的平淡和温馨,但是心里也有稍稍的遗憾。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断追求,巧巧突然渴望着过上每天可以尽情吃鱼、肉、鸡、鸭的生活。巧巧又开始想着赚钱的办法了,不过,现在她不用一个人默默地思考了,也不需要像以前一样隐藏着自己的想法了,因为她有个“伴”了。

“阿远,我们请人挖个鱼塘来养鱼吧,好不好?”巧巧笑着提议道,心里怀着兴奋和期待。巧巧也想过要种莲藕和莲子,但是挖莲藕是一件太麻烦的事情,他们又没有经验,所以巧巧把种莲藕给排除掉了,她觉得还是养鱼好,还可以钓着玩。

“养鱼的话要让人整天守着,不然的话,鱼会被别人偷着用渔网网走的。”汪静远笑着说道。

巧巧失望了,他们家最缺的就是人了。虽然巧巧头脑中的想法不止这一种,她还有别的赚钱的招,但是仔细一推敲,她就又烦恼和失望了起来,因为她所想到的办法都需要多一两个人手来帮忙才行,而且巧巧所擅长的事情只是做吃的。巧巧有想过要在镇上开个小吃店,可以卖汤粉、炒粉、肠粉、炒饭、盖浇饭、煲仔饭、粥、水饺、蒸饺、馄饨之类的东西。巧巧觉得开小吃店成本小,而且还薄利多销,是一桩很不错的生意,但是若请外人来帮忙的话,手艺就会被别人学走,到时候别人再另立门户,自己的生意就不保了,对此,巧巧很不放心。巧巧觉得自己现在是无计可施,有种黔驴技穷的感觉。

巧巧闷闷地说道:“我们家要是再多几个人就好了。”

汪静远听巧巧这么说,眼睛顿时发亮了,心情也激动了。汪静远刚想有所表示,巧巧又紧接着说道:“这样就不用担心缺人干活了,请别人又不放心。”

汪静远顿时被迫冷静了下来,疑惑而好奇地问道:“巧巧,请人来做什么?”

“我想在镇上租个铺子卖吃的东西,请人帮忙做吃的和卖吃的,可是我不放心别人,外人没有自家的人可靠。”巧巧闷闷地说道。

汪静远环抱着巧巧,一边抚着巧巧的背,一边在心里思索着,过了一会儿,汪静远问道:“巧巧,你是想赚钱吗?”

“嗯。”巧巧很高兴自己被理解了,兴奋地答应着,然后又烦恼着说道:“可是我想不到好的办法来。”

汪静远轻笑着,温柔地说道:“巧巧,我们可以不用急着赚钱的,我们现在的钱已经足够了。”

“哪有足够了?还差好多。”巧巧郁闷地说着,心想:我们现在的钱只能尽情地吃蔬菜。

“外公把镇上的三个铺子给了我们,所以我们有钱的。”汪静远轻笑着说道,心想着,原来巧巧这么喜欢钱,他现在才知道呢,他觉得巧巧财迷的样子也可爱得紧,便忍不住喜欢地在巧巧的脸上大大地亲了一口,然后继续抱着巧巧,心里十分地满足。

巧巧以前没听汪静远说过这事,此时便很好奇,同时也有些不解。

汪静远用怀念的声音同巧巧说起了往事,同时也是在解释他们所有的钱的来由。

故事其实是这样的:汪静远的外公只有一个亲生女儿,那就是汪静远的娘。汪静远的外公年轻时赚下了一份家业,包括一个带后宅的铺子,和两个不带后宅的铺子,镇上的铺子很值钱,所以他也算得上是青山镇上的普通富户了,汪静远家现在的布店在那时就已经在经营了。唯一的女儿到了定亲的年纪,他又嫌弃上门女婿的性子都太怯懦了,便还是想着要让女儿出嫁,同时他又想给自家留一个可以接传香火的后代,于是他就打上了外孙子的主意。他后来相中了汪静远的爹来做女婿,定亲之前两家商定好了,让他的第二个外孙子随他姓方,并且继承方家的家产。但是,女儿生下第一个外孙子之后,肚子就一直没有动静了,而那时他的身体就已经因为年老而有些衰弱了,女儿和女婿和他一起住在镇上,帮他打理布店的生意,第一个外孙子出生后也一直跟在他的身边,老人跟小小的外孙之间关系自然亲厚,老人快要离世的时候,身边还是只有这么一个外孙子,老人亲自照顾着,便十分喜欢。临终前,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老人拉着女婿的手,流着泪恳求道:“百里,我就快不行了,我就求你一件事,我放心不下阿远,家里的东西若不是留给他,我不能安心。以前的那个约定就不算数了,啊?阿远还是跟着你姓汪,让阿远的长子跟着我姓方,可好?啊?”女婿含泪点头答应了老人的要求,然后老人含笑着走了,松开的手掌里还躺着一封最后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