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8 部分

流水迢迢 箫楼 3115 字 4个月前

寒风吹得他的龙袍簌簌而响,他颔下的明黄色缨带更是被风吹得在耳边劲扬。

山峰上积雪未融,薄薄的冬阳下,一片耀目的晶莹。皇帝眯眼望着铺满山峦的薄雪,轻叹口气,也未说话。待太子辇驾驶近,太子下车,百官拥了过来,他方提步,在赞引官的躬身引领下步入皇陵正弘门。

皇陵依山而建,华朝历代帝后、贵妃皆葬于此处,一百多年来几经扩建,气势雄伟,广阔浩大。

韶乐声中,皇帝稳步而行,带着众臣经过六极石浮牌楼,再踏上有十八对石像的神道。神道中段,立着三对文武大臣的石雕像。裴琰脚步平稳,在经过石像时,却忍不住侧头看了看。

神道右方,一位武将的石像剑眉星目,威严神武,身形挺直,腰侧还悬着三尺长剑。他双眸直视前方,右手紧握剑柄,似在倾听着沙场杀伐之声,意欲拔剑而出,杀伐征战,为君王立下汗马功劳。

裴琰眼神在这石像上停留了片刻,才又继续微笑着前行。

一百多年前,裴氏先祖拥立谢氏皇帝,也许,今日之后,便将由裴氏子孙来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

风刮过神道,愈刮愈烈,刮得石像上的积雪簌簌掉落,刮得一些文官都睁不开眼。裴琰却双目朗朗,直视前方那个明黄色的身影,稳步而行。

山环水抱中的皇陵,道边松柏森森,御河内流水尚未结冰,曲曲潺潺。众臣神情肃穆,随着皇帝、太子,过九龙桥,入龙明门,一步步踏上御道石阶。

赞引官在圣德碑楼前停下,皇帝上香行礼,带头下跪,身后便呼啦啦跪满一地。碑楼礼罢,一行人继续前行,过了数处大殿之后,终于在呼呼的风声里,浩浩荡荡入了功德门。

皇帝在祭炉前立住,一阵风刮来,他轻咳两声,身形也有些微摇晃。卫昭忙过去将他扶住,他却用力将卫昭推开,接过赞引官奉上的醴酒,慢慢扬手,洒于祭炉前。

碑楼祭炉礼罢,按例,皇帝便需与太子及各位皇子登上方城顶部,叩拜灵殿内的列祖列宗,帝需将亲笔所书的来年施政策略奉于先祖灵前,为苍生向列祖列宗祈福。

因今年战事初定,前线大捷,按例,身为主帅与监军的裴琰与卫昭,也应随皇帝登上方城,皇帝要向各列祖列宗汇报战果,并请上苍护佑华朝,不生战火。

此时已近巳时,赞引官扯喉高呼:“奏得胜乐,请圣驾、太子、庄王、忠孝王、敕封监军入方城,拜灵殿!”

一三三、千钧一发

大风中,文武百官在方城显彰门外的玉带桥畔黑压压跪下,恭请皇帝入方城,拜灵殿。

皇帝却未动,只是负手而立,凝望着显彰门后石道尽头那巍峨雄伟的方城。

方城建于皇陵中后部,守护着位于皇陵最北面的陵寝。由祭炉前过玉带河,入显彰门,经过长长的麻石道,是一条石阶道,石阶共有一百九十九级,坡势平缓,登上石阶后,便是方城下的玄宫。

玄宫东侧有木梯,沿木梯可登上高达数丈的方城,方城顶部中央,坐北朝南,建着一座灵殿,供奉着华朝历代皇帝的灵位。每年皇陵大祭,最重头的祭礼便要在这处进行。

见皇帝迟迟不动,赞引官有些不安,只得再次呼道:“奏得胜乐,请圣驾、太子、庄王、忠孝王、敕封监军入方城,拜灵殿!”

皇帝长吁了一口气,回头道:“裴卿、卫卿。”

裴琰和卫昭并肩过来,躬身行礼:“皇上。”

“你们此次征战,功勋卓著,按例,就与朕一起进去吧。”皇帝和声道。

裴琰忙道:“臣等不敢逾矩,请圣上先行。”

皇帝也不勉强,微微一笑,过显彰门,向石道走去。叶楼主也提步,身形如山岳般沉稳,护于皇帝身后。

见皇帝走出十余步,太子、庄王随后,裴琰与卫昭稳步跟上。庄王转身之际,眼神扫过众臣,步伐也轻快了几分。

石道边,光明司卫们身形笔直,神情肃穆,待皇帝走过面前,依次下跪。

禁卫军指挥使姜远带着十余名光明司卫由玄宫内出来,在皇帝身前单膝跪下,沉声道:“启禀皇上,臣已彻底查过,灵殿及方城均无异常,臣恭请圣驾登城致祭!”

皇帝和声道:“姜卿辛苦了,都各自归位吧。”

姜远行礼站起,将手一挥,光明司卫们分列在木梯两旁,姜远却迎面向裴琰等人走来。

他一步步走来,脚步沉稳,从叶楼主、太子、庄王身边擦肩而过。裴琰恰于此刻抬头,正对上他有些焦虑的眼神。

裴琰心中一动,再见姜远右手已悄然移至身前,三指扣圆,做了一个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