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才能。
然而为甚么终于杀了他?显然,崇祯不肯认错,不肯承
认当时误中反间计的愚蠢。杀袁崇焕,并不是心中真的怀疑
他叛逆,只不过要隐瞒自己的愚蠢。以永远的卑鄙来掩饰一
时的愚蠢!
为甚么隔了这么久才杀他?因为清兵一直占领着冀东永
平等要地,威胁北京,直到六月间才全部退出长城,在此以
前,崇祯不敢得罪关辽部队。要等到京师的安全绝对没有了
问题才动手。在此以前,他不是不忍杀,而是不敢杀。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或副
宰相),十四个兵部尚书(那是指正式的兵部尚书,像袁崇焕
这样加兵部尚书衔的不算)。他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
督,除袁崇焕外还有十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十
四个兵部尚书中,王洽下狱死,张凤翼、梁廷栋服毒死,杨
嗣昌自缢死,陈新甲斩首,傅宗龙、张国维革职下狱,王在
晋、熊明遇革职查办。可见处死大臣,在他原不当是一件大
事。这些兵部尚书中,有些昏愦胡涂,有些却也忠耿干练,例
如傅宗龙,只因为向崇祯奏禀天下民穷财尽的惨状,崇祯就
大为生气,责备他道:“你是兵部尚书,只须管军事好了,这
些陈腔滥调,说它干甚么?”后来便将他关入狱中,关了两年。
崇祯传下来的笔迹,我只见到一个用在敕书上的花押,以
及“九思”两个大字。“九思”出于《论语》。孔子说:君子
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
虑听清楚了没有;考虑自己的表情温和么?态度庄重么?说
话诚恳老实么?工作严肃认真么?遇到疑难,考虑怎样去向
人家请教;要发怒了,考虑有没有后患;在可以得到利益的
2
时候,考虑是不是该得。这就是所谓“九思”。此人大书
“九思”,但自己显然一思也不思。倒是在死后,得了个“思
宗”的谥法,总算有了一思。
我九岁那一年的旧历五月二十,在故乡海宁看龙王戏。看
到一个戏子悲怆凄凉的演出,他披头散发的上吊而死,临死
时把靴子甩脱了,直甩到了戏台竹棚的顶上。我从木牌子上
写的戏名中,知道这出戏叫作《明末遗恨》。哥哥对我说,他
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当时我只觉得这皇帝有些可怜。
一九五○年秋天,我在北京住了一段时候,曾去了崇祯
吊死的煤山,望到皇宫金黄色的琉璃瓦,在北京秋日的艳阳
下映出璀璨光彩,想到崇祯在吊死之前的一刹那曾站在这个
地方,一定也向皇宫的屋顶凝视过了,尽管这人卑鄙狠毒,却
也不免对他有一些悲悯之情。
他孤独得很,身边没有一个人可以商量,因为他任何人
都不相信。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北京在李自成猛攻下眼
见守不住了,他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君臣相对而泣,束手无
策。他用手指在案上写了“文臣个个可杀”六个字,给身边
的近侍太监看了,当即抹去。他在自杀之前,用血写了一道
诏书,留在宫中,对李自成说,这一切都是群臣误我的,你
3
可以碎裂我的尸体,可以将我的文武百官尽数杀死。可见他
始终以为一切过失都是在文武百官,痛恨所有为他办事的人。
他哥哥天启从做木工中得到极大乐趣,依恋乳娘,相信
魏忠贤一切都是对的,精神上倒很平安。崇祯却只是烦躁、忧
虑、疑惑、徬徨,做十七年皇帝,过了十七年痛苦的日子。拚
命想办好国家大事,却完全不知道怎么办才是。
皇帝是不能辞职的!
他没有一个真正亲信的人,他连魏忠贤都没有。他没有
精神上的信仰,一度听了徐光启的劝告而信奉天主教,但他
的爱子悼灵王生病,天主没有救活孩子的性命,他便对天主
失却了信心。他没有真正的爱好。他不好色,连陈圆圆这样
的美女送进宫去,他都不感兴趣而遣出宫来。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君主被敌人俘虏或杀死的很多,在
政变中被杀的更多,但临危自杀的却只有崇祯一人。由于他
的自杀,后人对他的评价便比他实际应得的好得多。只因他
不好酒色,勤于政事,后人就以为他本身是个好皇帝。甚至
李自成的檄文中也说他
并不真的十分胡涂,只不过受到欺蒙,
4
一切坏事都是群臣干的。只因他遗诏中要求李自成不要杀
死一个百姓,后人便以为他真的爱百姓(难道他十七年中所
杀的百姓还少了?),只因他说过“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
国之臣”,后人便以为明朝所以亡,责任是在群臣身上。其实
他说这样的话,就表明他是合理的亡国之君。他拥有绝对的
权力,却将中兴之臣、治国平天下之臣杀的杀、罢的罢,将
一批亡国之臣走马灯般换来换去,那便构成了亡国之君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