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燕然勒石,麟阁题名等等。好几人
1
诗句中都提到袁崇焕的“谈锋”、“高谈”、“笑谈”。喜与朋
友们高谈阔论,一定是他个性中很显著的特点。
在这幅画上题诗的共有十九人,其中有和尚三人,有几
个是袁的幕僚。值得注意的是,有八个人在十处地方提到了
黄石公、赤松子、圯上、素书的典故,这决不会是偶然现象。
这典故是说张良立了大功之后,随即退隐,才避免给猜忌残
忍的刘邦所杀。在这次饯别宴中,袁崇焕的朋友们一定强调
必须“功成身退”,大家对于皇帝的狠毒手段都深具戒心,所
2
以在诗中一再警戒。
3
七月,袁崇焕到达北京,崇祯召见于平台,那是在明官
4
左安门。
崇祯见到袁崇焕后,先大加慰劳,然后说道:“建部跳梁,
已有十年了,国土沦陷,辽民涂炭。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
所有平辽方略,可具实奏来!”
袁崇焕奏道:“所有方略,都已写在奏章里。臣今受皇上
特达之知,请给我放手去干的权力,预计五年而建部可平,全
辽可以恢复。”
崇祯道:“五年复辽,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赏。卿其
努力以解天下倒悬之苦!卿子孙亦受其福。”袁崇焕谢恩归班。
崇祯暂退少憩。
给事许誉卿就去问袁崇焕,用甚么方略可以在五年之内
平辽。袁崇焕道:“我这样说,是想要宽慰皇上。”许誉卿已
服侍崇祯将近一年,明白皇帝的个性,袁崇焕却是第一次见
到皇帝。许誉卿于是提醒他:“皇上是英明得很的,岂可随便
奏对?到五年期满,那时你还没有平辽,那怎么得了?”袁崇
焕一听之下,爽然自失,知道刚才的话说得有些夸张了。
他答应崇祯五年之内可以平定满清、恢复全辽,实在是
一时冲动的口不择言,事实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袁崇焕和
崇祯第一次见面,就犯了一个大错误。大概他见这位十七岁
半的少年皇帝很着急,就随口安慰。
过了一会,皇帝又出来。袁崇焕于是又奏道:“建州已处
心积虑的准备了四十年,这局面原是很不易处理的。但皇上
注意边疆事务,日夜忧心,臣又怎敢说难?这五年之中,必
须事事应手,首先是钱粮。”崇祯立即谕知代理户部尚书的右
侍郎王家桢,必须着力措办,不可令得关辽军中钱粮不足。
袁崇焕又请器械,说:“建州准备充分,器械犀利,马匹
壮健,久经训练。今后解到边疆去的弓甲等项,也须精利。”
崇祯即谕代理工部尚书的左侍郎张维枢:“今后解去关辽的器
械,必须铸明监造司官和工匠的姓名,如有脆薄不堪使用的,
就可追究查办。”
袁崇焕又奏:“五年之中,变化很大。必须吏部与兵部与
臣充分合作。应当选用的人员便即任命,不应当任用的,不
可随便派下来。”崇祯即召吏部尚书王永光、兵部尚书王在晋,
将袁崇焕的要求谕知。
袁崇焕又奏:“以臣的力量,制全辽是有余的,但要平息
众人的纷纷议论,那就不足了。臣一出京城,与皇上就隔得
很远,忌功妒能的人一定会有的。这些人即使敬惧皇上的法
度,不敢乱用权力来捣乱臣的事务,但不免会大发议论,扰
乱臣的方略。”崇祯站起身来,倾听他的说话,听了很久,说
道:“你提出的方略井井有条,不必谦逊,朕自有主持。”
大学士刘鸿训等都奏,请给袁崇焕大权,赐给他尚方宝
剑,至于王之臣与满桂的尚方剑则应撤回,以统一事权。崇
祯认为对极。应予照办。谈完大事后,赐袁崇焕酒馔。
袁崇焕辞出之后,上了一道奏章,提出了关辽军务基本
5
战略的三个原则: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明代兵制,一方有
事,从各方调兵前往。因此守辽的部队来自四面八方,四川、
湖广、浙江均有。这些士卒首先对守御关辽不大关心,战斗
力既不强,又怕冷,在关外驻守一段短时期,便遣回家乡,另
调新兵前来。袁崇焕认为必须用辽兵,他们为了保护家乡,抗
敌勇敢,又习于寒冷气候。训练一支精兵,必须兵将相习,非
长期熏陶不为功
,不能今天调来,明天又另调一批新兵来替
换。他主张在关外筑城屯田,逐步扩大防守地域,既省粮饷,
又可不断的收复失地。
“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明兵打野战的战
斗力不及习于骑射的清兵,这是先天的限制,不易短期内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