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3 部分

碧血剑 金庸 3909 字 3个月前

可渐减海运。大要坚壁清野以为体,乘间

击瑕以为用。战虽不足,守则有余。守既有余,战

无不足。顾勇猛图敌,敌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

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

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日至,自古已然,惟

圣明与廷臣始终之。”

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接位。

皇太极的智谋武略,实是中国历代帝皇中不可多见的人

物,本身的才干见识,不在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之

下。中国历史家大概因他是满清皇帝,由于种族偏见,向来

没有给他以应得的极高评价。其实以他的知人善任、豁达大

度、高瞻远瞩、明断果决,自唐太宗以后,中国历朝帝皇没

1

有几个能及得上。

努尔哈赤是罕有的军事天才,这个老将终于死了,继承

人是一个同样厉害的人物。皇太极的军事天才虽不及父亲,政

治才能却犹有过之。袁崇焕所受到的压力一点也没有减轻。

皇太极接位之时,满洲正遭逢极大的困难。努尔哈赤新

死,满洲内部人心动荡。努尔哈赤遗命是四大贝勒同时执政,

行的是集体领导制,皇太极的权位很不巩固。在经济上,因

为与明朝开战,人参、貂皮等特产失去了传统市场。满洲当

时在生产上是奴隶制,掳掠了大批汉人来农耕,生产力相当

低。但军队大加扩充,这时已达十五万人,军需补给发生很

2

大问题,偏偏又遇上严重的天灾,辽东发生饥荒。如向关内

侵略,却又打不破袁崇焕这一关。

在这时候,皇太极定下了正确的战略:侵略朝鲜。

朝鲜物产丰富而兵力薄弱,正是理想的掠夺对象。在外

交上,朝鲜采取的是“事大(对明)交邻(对日本、满清)”

政策。明清交战时,朝鲜出兵助明,又供给明军皮岛总兵官

毛文龙粮食,成为满清后方的一个牵制。皇太极进攻朝鲜,可

以解决经济上、战略上的双重困难,同时在必定可以得到的

军事胜利之中树立威望,巩固权位。

明朝方面的困难也相当不小。

训练一支既能守,又能战,再能进一步收复失地的精锐

野战军,需要相当时间。

袁崇焕任宁前道佥事时,山海关外四城,纵深约二百里,

广约四十里,屯兵六万余人,粮饷全靠关内支给。后来在孙

承宗、袁崇焕主持下,恢复锦州、中屯、大凌河诸城,国防

前线向北推展,屯田数千顷,兵士足食。高第代孙承宗为经

略,尽弃锦州诸城,宁远没有了外卫,也没有了粮源。靠朝

廷接济是很靠不住的,朝廷对于拖欠粮饷向来兴趣浓厚。袁

崇焕做辽东巡抚,首要目标是修复锦州、大凌河等城堡的守

备,然后屯田耕种。但筑城工程费时甚久,又不能受到敌人

干扰,在和满清处于战争状态之时无法进行。

所以明清双方,都期望有一段休战的时期,以便进行自

己的计划。明方是练兵、筑城、屯田,清方是进攻朝鲜,巩

固统治。在这样的局势下,具备了议和的条件。

明方的议和是攻势的,最后目标是消灭满清,收复全部

辽东失地。清方的议和主要是守势,目的在巩固已得的土地,

要明方承认双方的现有疆界,双方和平共处,进行贸易。

因为明清双方的国力实在太过悬殊。明方那时的人口,官

方的纪录是六千多万,实际上远不止此数,当时男丁要被政

府征去义务劳动,不参加的要缴钱代替,所以百姓尽可能的

瞒报人口。外国学者们的估计相互差距很大,最高的估计认

为那时中国人口是一亿五千万人。我相信决不会少于一亿

34

人。女真人大概不到五十万人。人口的对比是二百比一甚

至三百比一。满清所占的土地,只是今日吉林、辽宁、黑龙

江的一部份,与明方相比也是相差极远。明方火器犀利,葡

萄牙大炮尤其非清兵所能抵挡。

清方的长处,主要只是“明朝本身的腐败”,以及清军战

斗力强劲和统帅部高明的军事才能。只要袁崇焕镇守宁远,清

方的长处就发挥不出了。持久的缠斗下去,满清势必难以支

持。

袁崇焕宁远大捷,在军事上并无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

并没有摧毁清军的主力,甚至没有削弱清军的战斗力。然而

在政治上,对士气与民心却有非常巨大的振奋作用,这使中

国军民知道清军也不是不会打败仗的。经此一役之后,本来

投降了满清的许多汉人官吏和士卒又逃回来了。宁远城头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