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率领的正黄旗骑军和郑成功率领的江南骑军,都是在行军途中相遇。
向天津方向前进的路上,鳌拜已经在思索破敌之策。
按常规战法,他的前锋在遭遇敌军之后,应当以弓箭阻止敌军,就地筑壁垒防御,等待后续部队到达。
同样,郑成功二十万人马,也不可能全部到达,他也得原地防御,等待后续部队。
但郑成功有大炮火枪等犀利武器,他如果按部就班的集结进攻,一个方阵一个方阵的出击,人马密集,便于对方大炮火枪发挥火力,对郑成功有利,鳌拜可就吃亏了。
所以,鳌拜这次一反常规战法,亲自在前面压阵,和郑成功的人马相遇就发动进攻。
这种前锋交手,后续部队不断赶来的“添油战法”,杂乱无章,很容易失去控制,被对方击败,一般没人会这么干。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打仗,城池那么重要的原因。
十几万军队行军,距离会拉的很长,十几里甚至是上百里。
这时候,城池就是集结大军的中心点,利于防御的同时,将大军集结于城中,粮草辎重,火药器械都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而进攻的一方,也不敢轻易绕过城池前进。
那样,自己的军队行军中拉开距离,很容易被城池中出击的敌军从当中拦腰截断,产生混乱。
而且,自己的辎重也会暴露在敌军的攻击之下。
所以,古代战争,很少有像鳌拜这样,碰面就干,乱打一气的。
但目前这么打也有好处,首先可以打郑成功个措手不及。
郑成功看到清军接近,很自然的就会部署列阵防御,等待后续部队到达,却不料清军根本不和他讲规矩,直接就冲击过来了。
哪有这么干的?他让鳌拜搞的有点蒙头,脑袋没转过弯来,还下令白文选的部队向两侧集结,准备攻击清军侧翼,包围清军。
白文选向两侧分兵,拉大了行军距离,就更耽误时间了。
不等白文选的部队到达侧翼,清军已经冲击过来,和郑成功的部队接触,接着就是一场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