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济格要夺济尔哈朗的权,当摄政王。
满清众王公大臣却一致谴责阿济格,支持济尔哈朗。
满清就这点好。关键时刻,大家都顾大局,不跟大明那帮臣子们一般,跟风搞“窝里斗”。
要不满清怎么能凭几十万人打下人口两亿的中国呢。
既然大家都支持,济尔哈朗就没有顾忌了,他立刻进宫向顺治和皇太后大玉儿禀报了此事。
那大玉儿更不是一个简单人物。她在皇太极封的四个福晋里面,排位第四,也就是末尾。
当然,没封福晋的,皇太极的女人多的他自己都数不过来,咱就不提了。
大玉儿排在最后,说明她并不为皇太极特别宠爱。
但就在这么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却不妨碍她发挥才智。
当年松锦会战,洪承畴兵败被俘,皇太极爱其才,派了许多满汉大臣前去劝降。
洪承畴抱定必死决心,不吃不喝,绝食求死以报答崇祯对他的知遇之恩。
诸满汉大臣毫无办法。
就在这时候,大玉儿深夜到狱中独访洪承畴。
第二天,洪承畴居然乖乖答应投降皇太极了。
至于大玉儿用了什么办法,咱就不去研究了。单看她知道为皇太极解决这件大事,就足以说明,她有独到的政治眼光,有武则天那样,参与政治的本领。
皇太极死的突然,没有留下立嗣遗诏。
当时的满汉大臣,包括参与议政的八大贝勒,谁也不会想到,这大清的皇位,会传到大玉儿的儿子,八岁的福临那里去。
那时的满清,还没有汉化,并不存在一套完整的继承制度。
即便有继承制度,也应该由皇太极的大儿子,能征惯战的豪格来继承他爹皇太极的衣钵,绝对不会轮到福临,何况还没有继承制度?
没有这制度,能够继承皇位的人太多了。满清皇族,不像大明的那帮子孙,除了吃喝玩乐以外,样样稀松,那个个都是能征惯战的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