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大会闭幕群情振奋 财力有限心急不得

就在跟随王烁来西北的路上,宋献策还在担心,王烁将来打出西北,实力壮大了,会不会骄傲,像李自成一样独断专行起来?

须知,李自成在没成气候之前,也是像王烁一样,谦以待人,从善如流的。

可是,当他真正成了气候,就完全变为了另一个人,直到把自己作死,葬送了大顺军的大好前途。

将来王烁如果也犯李自成的错误,他和李岩岂不是又白白辛苦一场?

不料,当他和李岩从高级军校里培训回来,王烁和他们谈的第一件事,就是这集思广益的决策委员会制度。

特别是这个常务委员会,完全限制了王烁的独断专行。

五个常务委员,少数服从多数。王烁如果错了,只要其他人保持清醒,不同意他的决定,他的决定就不会被执行。

其实,在现代,许多非股份制私营企业,依旧在施行着伟人的这个制度。

单数的常委组成,总会产生一个多数的意见,避免了企业拥有者的率意决策,从而也避免了企业走向没落。

不仅如此,通过学习,宋献策看到了一个法制化社会的雏形,正在被广大的人民所接受。

在法制化条件下,王烁基本就没有独断专行的权力,律法高于一切。

从这些方面看,王烁和他的西北政权,已经完全找到了避免走李自成老路的办法。

这样下去,这个政府最终击败所有敌人,开元一代新朝,只是时间问题。

坎坷半生,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如何会不高兴、不激动?

宋献策执意要发言,大家商量半天,只好把原来会议结束时,应该由王烁做的总结发言让给了宋献策。

在一百多决策委员的热烈掌声中,西北军总参谋长宋献策,一扫过去的一脸阴霾,满面春风走上讲台。

他原本身材矮小,还瘸了一只脚,走路一跛一跛。今天却走的飞快,基本看不出跛来。手上还拿了把鹅毛扇,大有诸葛孔明之风,形象也显得高大了不少。

别人讲话,都是拿了稿件照本宣科,他却不要稿件,只带着鹅毛扇走上了讲台。

他开口言道:

宋某漂泊了半生,蹉跎了岁月,直至今日,始得心情舒畅,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