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闰年,也是崇祯十七年,这位活宝皇帝明思宗的最后一个年头,又是大清顺治元年,还是李自成的大顺永昌元年。这一年,中国一下就有了三个皇帝,三个年号。
1644年4月11日,农历三月初五,王烁带着直属警卫团团长施大柱和精心挑选出来四十个护卫,从兰州启程,向北京出发了。
其实,对明末这段历史,王烁并不十分了解,只是凭借着从电视上和杂书里知道的那点东西,再加上自己的揣测。
电视导演的随心胡诌,杂书的信口由缰,真实的历史早就给歪曲的一塌糊涂,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了。
临行前,他找来胡琏器,专门打探崇祯大臣们的情况,看看有没有他需要的有大局观的人才。
胡琏器在北京做过官,虽然是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但北京城里都有那些大臣他还是知道的,一口气说了十几个官员的名字。
王烁问这些官员都做过什么事?胡琏器捡着自己知道的说了不少。王烁根据这些官员做的事情挨个进行了一番判断,竟没有一个他认为是人才的。
怪不得崇祯做不出什么英明的决断,原来他用的这帮家伙全是一群废物,极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好,反而能搞得越来越复杂!
不是这些人都是废物,而是王烁经过这一年多的锻炼,思维和眼光已经大不一样,一般人等已经看不到他眼里了。
英主不会用庸才,所以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象皇太极,他绝不会去用杨嗣昌,而洪承畴这样的人,他却会想方设法笼络,搭上自己的老婆都在所不惜。这也是范文程这样的汉人人才会对他忠心耿耿的原因。
而崇祯,多少英才都会被他浪费掉!袁崇焕,熊挺弼,袁承宗,卢象升,孙传庭……任何一个人站出来,都能为他保住江山社稷,他却一个也没有用好,让这些名臣一个个屈死,甚至死无葬身之地!
而剩下的崇祯这些个大臣,如果真有好的,崇祯也用不着去煤山上吊了。
大隐隐于市。真正的人才,不善于巴结,更不屑于搞那些亡国败家的党争,是当不了大官的。
也许,他需要的那个人,正象古代先贤一般,在北京的哪个城门口守城门,或者在哪个酒肆饭馆里畅饮高歌呢?
胡琏器看出王烁对自己提出的这些大臣并不感兴趣,就道:“属下原本没读过什么书,是当不了官的。属下和当今国丈周奎周太师沾些亲戚,算是他的远房外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