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藏明 叶芫 3359 字 4个月前

“最后两页是姚恪陪葬品的照片,剑你已经看见了。还有一枚玉佩.....“傅宁辞顿了顿才说,”就是这个。“

夏启已经替姚恪系好了玉佩,往后退了一步,“很好。”

姚恪并不看他的脸,只是低头看着那枚玉佩。

夏启看不清他的神色,半晌道,“不喜欢?”

“我只是在想,我这把剑,却是没有办法给殿下了。”姚恪仍然垂着头,声音也不高。

夏启失笑,正要开口,却又听姚恪道,“但我握着它,是为了殿下。”

夏启一愣,回过神伸手摸了摸他的头发,”我明白。“

傅宁辞看着白雾映照出的画面上仍然微笑着的两人,忽然觉得满嘴的苦涩,轻轻呼了口气说,“陪嫁变陪葬,真是讽刺。“

※※※※※※※※※※※※※※※※※※※※

①: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

第20章

时机比预想的来得更快,姚恪那夜离开半年之后,祈襄王忽然暴毙,说原本只是纵马时跌了一跤,太医看过,都说不碍事。谁知夜里高烧起来,没过两日竟然殡西了。

这消息实在来得突然,夏启原本因为宋宜之事,对这个父亲再无半分情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一直在等待他的死讯,乍一听闻,也不免有些戚戚之感。

只是时间紧迫,倒也不允许他过多悲戚。王位空而未决,襄王头七未过,各皇子便纷纷自封地发兵,夏启一方也由姚恪领军,从亓州向阔别三年多的京都进发。

如果不是因为预先知道了结果,单从此刻看,傅宁辞并不认为夏启优势有多大。他兵马的确是最多,但亓州地势委实偏远,路又崎岖难行,一路行军,将士已有不少损伤。不过,幸好还有姚恪,他本就是将门出生,于领兵作战上颇有天分,又勤勉刻苦,熟读兵书,哪怕形式并不算有利,几番交战也都能险胜,替夏启拿下了几座城池。

三月过去,几只军队都渐渐靠近腹地一带,各自在占了些城池,也已交战多次,战势一度胶着起来。很快便到了芒种时节,原本该稻荷飘香之地,却是满目疮痍。将士难耐暑热,士气都低迷,各方也都按兵不动,一时间竟然呈现出了一种诡异的平和状态。

傅宁辞的注意力并不在这里,而是一直留意着聂远录的动向。从夏启与姚恪的言谈中,聂远录已经控制了都城的军队,就连姚恪两个叔叔原本掌的兵,也都被接管到了他的麾下。但他既没有自立为王的意思,也并没有借着夏启幼弟的名义出兵,反倒以确保殿下平安为由,实则将柳夫人与其子等都软禁在宫中,又将手中士兵驻扎在京都二十里之外,颇有些坐山观虎斗的架势。

夏启取出信纸,将鸽子从窗户放了出去。

“如何?”

夏启摇头,“咱们的人没见,大哥和三弟的人也没见。”

姚恪将手中的羊皮地图放下,“聂大人想来不会拥兵自重。”

“他就算是想,现在也不是时候。”夏启挽着袖子,引了灯台上的火将信纸烧掉,“如今我兄弟相争,不管鹿死谁手,这天下终究还是夏家的天下。若是他扶了我幼弟上位,只怕千里河山便得换了姓了,这于我倒不是最要紧的事......“

“殿下。”姚恪叫他一声。

“又没有旁人在。”夏启安抚地冲他一笑,又道,”大哥三弟只怕是忍不了的,有道是,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柳夫人算盘打得不好,不知轻重,聂远录却是聪明人。“

纵然夏启轻描淡写,姚恪走到一旁仍然将窗户仔细关上,“殿下心有芥蒂,但刚刚的话要是传出去,总是不好。”

夏启原本有些好笑地看他动作,见他神色如此郑重,也知他忧心,收敛了神色温声道,“我不说便是了。”

姚恪看他一眼,又问,“那依殿下看,他如今全都闭门不见,是想做何打算。“

“左右还在权衡罢了,只怕也不会拖太久。”夏启靠着木椅,撑着头道,“要是我们三人中,有哪两方等不及先联合了,他也就无戏可唱了。“

”殿下头疼?“姚恪见他皱着眉,站到他身后,替他按着百会穴。

“夜里没睡好,不碍事。”夏启反手握住姚恪的手,摸索着他指上的硬茧,“还有二十日就要立秋了。”

他说了这一句,没有再说旁的,半阖着眼睛,倒像是睡着了,只是仍然紧紧握着姚恪的手。

姚恪在他身边坐下,半晌也还是那一句话,“千难万险,我总是和殿下站在一起的。”

夏启轻轻应了一声,靠着他的肩,倒是真的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