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非要做他们两个的孩子?”宋以清问。

他俩一个已婚,一个订婚,不是夫妻。

“因为他们就是我的爸爸妈妈啊!”小女孩缩在雾气里,抱着自己的膝盖,开始大颗大颗地掉眼泪。那模样,别提多可怜。

要不是知道她是个邪祟,多少人得被她这模样给哭得心软。

“当年兵荒马乱,妈妈带着三个女儿两个儿子逃难。中途,爸爸被抓去充军,又赶上饥荒,我们饿得哇哇大哭,妈妈也哭。”小女孩盯着女人,慢慢说着,眼神很复杂,有爱有恨。

原来小女孩死在五百年前,那一年时逢乱世,多国交战,当真是烽火连三月,尸骨垒城墙。

被小女孩抓来的这个女人,就是五百年前小女孩的娘亲。

她本来和丈夫过的就清贫,古人对于传宗接代看的尤为重要,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而这个无后,便是说得没有儿子。

女孩在以前,都不可入族谱。

为了生儿子,他们过的更加清苦了。

小女孩的妈妈生了三个女孩,被婆家冷嘲热讽,被丈夫冷落谩骂她暗暗发誓,一定要争口气,必须生儿子!

小女孩是第三个孩子,下边两个弟弟是双胞胎。

第四胎终于生了儿子,还是两个,女人母凭子贵,婆家对她态度大转,丈夫对她疼爱有加。

全家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两个男孩子身上。

小女孩的两个姐姐,一个10岁一个8岁,都是懂事能帮着做农事的年纪了。就算家里重男轻女,也不会对两个拥有劳动力的孩子太苛刻。

而小女孩当年一岁多,不懂什么,帮不了忙还需要有人照顾。

可家里人谁还顾得上她,吃饭嫌弃她慢,睡觉不愿意哄,洗澡穿衣梳头发都不愿意有人管他她。

两个姐姐知道爹娘的关注度都在两个弟弟身上,对弟弟很好,从而获得了爹娘不少夸赞。

小女孩不懂那些,在家里就成了万人嫌。

就这样,在得不到关注的家庭里,她长到三岁多。不知道收到了多少无故谩骂,多少打。

那年,大姐快13岁,已经嫁出去了,而且嫁得还不错,时常补贴娘家。

二姐手巧做些刺绣拿到镇子上卖,被一个官宦人家的姨太赏识,花钱买走,做了贴身丫鬟。

当地的风气,被富贵人家买走做丫鬟都是值得荣幸的事。

唯独三岁的小女孩什么也不会,还要白吃饭。

两个弟弟两岁多,整天欺负她。

她不想受气,还嘴和还手一个不落,不过因此遭到了爹娘的毒打,她就再也不敢惹两个弟弟了。

她听到爹娘商量着要把她卖到窑子里,因为她不是男孩,养大了也是赔钱货,不如换钱。

小女孩那时候不知道窑子是什么地方,她就是害怕爹娘不要她。

后来还没来得及卖了她,有两国突然交战,他们被殃及,继而也卷入战争。

大姐婆家把她赶出来,自己坐着马车跑了。二姐也被姨太太推出家门。

两个女孩只能回家,和家人一起逃亡。

途中她们的父亲被抓走充军,她们娘带着五个孩子身心俱疲,她不停地抱怨,为什么要生那么多女儿出来,她只要两个儿子就够了。

逃亡路上本就艰苦,吃不饱穿不暖,还会遇到打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