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如今京城里,最幸福的人,除了黛玉之外,便是已经定了婚期,就要出嫁了的史湘云了。史湘云的叔叔忠靖侯史鼎,因为看着卫若兰已经投在了忠勇亲王府,而黛玉现在又是亲王府的王妃,便想着得尽快和王府拉近关系,所以便和妻子一商量。两人便备了礼物,去卫府找卫家两老商议婚期去了。卫家两老也为儿子已经投在了亲王府门下,前途自不可限量,可是现在局势很不稳定,若是一旦边境开战,忠勇亲王是必然会出征的,而卫若兰作为王府的一等侍卫,也必然会跟随着水澄。虽然此一去必然是为将来的前途铺垫,可是定然也是十分的凶险。为了以防万一,两老决定让儿子尽快完婚,可是此事若是被女方家知道,恐怕外人会说他们家为了香烟后代,让人家女方怎么看他们。两老正在犹豫,却未料史鼎夫妇主动找上门来,这真是一点口舌都不费的,双方一拍即合,当下就查看了黄历,定下了日子。又由于湘云日前随着黛玉进宫,被柳后封为四品女官,所以湘云这婚事,不但要尽快告知贾母,更要尽快让黛玉知道。
贾母听说之后,自是高兴得满面红光。黛玉也替湘云高兴,抽空备了贺礼,亲自去史家给湘云道喜,史鼎一家莫不受宠若惊。回到王府之后,黛玉又亲自去自己的小私库挑了一套石榴红的宝石头面首饰与一套七彩的宝石首饰,让紫鹃翌日悄悄送去史家,算是为湘云填妆。贾母也在自己的私房里拣了好些难得的饰物,令琥珀送去。元春与柳后听说之后,也相继赠送了些礼物,史鼎暗自得意,这门亲真的攀着了。
待到湘云出阁这天,黛玉先去贾家接了贾母,祖孙俩乘了凤辇,亲自去史家为湘云送嫁。看到黛玉与贾母亲自来了,湘云不禁又惊又喜,抱着贾母哭了起来,众人都笑起来。贾母慈爱地玩笑说:“有什么好哭的?眼看着就要出阁了…”湘云羞得红了脸。凤姐也玩笑道:“这会儿还哭什么?等会儿新郎官来了,看你是哭还是笑呢?!”众人无不捧腹大笑起来,湘云头都抬不起来。当下,有宫里来的专门负责梳头的嬷嬷,过来给湘云梳好了头,又用红丝线开了脸。探春亲自给湘云上妆,然后为她换好了大红色的嫁衣,又为她戴上了凤冠。湘云整个人显得更加妩媚动人,十分的明艳。众人正在赞叹,就见史夫人急急走了进来:“都准备好了么?花轿已经到门口了。”话音刚落,又听得外面一阵哄笑,紧接着,卫若兰一身大红锦袍,在一众好友同僚的簇拥下闯了进来,唬得里面一众女眷躲避不及。见到贾母与黛玉都在这里,卫若兰连忙红着脸,先跪下拜了贾母,又拜见了黛玉,这才走过去牵湘云的手。湘云此刻心里真是又羞又喜,她与卫若兰这一路走来,也实在是很不容易。
从史家赴宴回来,黛玉扶着紫鹃与雪雁的手,疲惫不堪地回到了内室。水澄跟了进来,见黛玉脸色有些苍白,不由十分心疼:“若是早知这一趟如此辛苦,我说什么也不会让你去的!”“那怎么行,我和云妹妹的感情这么好!她的好日子,我怎么可能不去!”黛玉嗔怪道。雪雁忙忙地端来一盅热气腾腾的雪耳枸杞羹,紫鹃替她放好黛玉的小玉碗与小汤匙,雪雁便将雪耳枸杞羹放在小几上,紫鹃给黛玉盛了大半碗。黛玉便不再与水澄闲谈,低下头仔细地品尝起来:“味道真不错,甜而不腻,不清不稠,十分滋润细滑。紫鹃,给你家王爷也盛一碗!”黛玉很快的吃完了一碗,抬起头吩咐道。“我还要一碗…!”语音刚落,紫鹃与雪雁面面相觑,脸上都露出不可思议的喜色。只因黛玉素来饭量很小,就说这雪耳枸杞羹,无论熬制得多么细滑,可黛玉每次不是只吃一半,便是用完一碗后,就说什么都吃不下了。今天太阳可真是打西边出来的,这装雪耳的碗又没有换过,也没有比原来少盛一些,可是黛玉竟然还想再要一碗。雪雁喜得不行,连忙从紫鹃手里接过碗来,亲自又给黛玉盛了大半碗,两人睁着眼看着黛玉慢慢地吃着,水澄也知道黛玉之前的食量,所以也有些担心。好一会,黛玉方放下了汤匙,从紫鹃手里接过面巾,见众人都好奇地看着她,不由笑道:“许是今儿来回忙了这一趟,有些累着了,所以才会比平时多吃了些,有什么好奇怪的!”众人心里一想,也是,许是今儿累着了,所以才会这样。
过了一段时间,水璟身边的太监总管李泽云,奉旨为黛玉送来了好些时令花草,其中有几株莲花尤其珍稀,似乎不是出自本朝。黛玉让府中的花匠将各种花卉安置好,又让将那几株奇异的莲花养在王府里的那湾碧湖里。花匠接过莲花自去了,黛玉又让紫鹃拿了好些她闲来无事绣的荷包绦子之类来,将这些小玩意交到李太监手里,笑道:“这是我平时为打发时间做的一些小玩意儿,你拿去转送给皇后娘娘和贵妃娘娘,算是我的一点子心意吧!几位小公主与小皇子也有好几岁了,这些东西就送与他们玩儿吧!”李太监笑着答应了。黛玉又让紫鹃取出几封银子,笑道:“难为李公公为黛玉跑了这一趟,这些就算是黛玉一点点心意,余下的给其他几位吧,难为他们辛苦这一趟。”李太监兴奋得满面红光,黛玉越来越有王妃的架势了,这赏封也比原来大了许多。
说也奇怪,黛玉自打从史家回来之后,每餐
食量均比之前多了些许,就连睡眠也比以前好了许多,脸色也越来越红润起来,整个人看上去十分的健康,神采奕奕的。紫鹃等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转眼间,黛玉与水澄成婚已经半年多了,忠勇亲王府里上上下下,无论是丫鬟婆子还是管事与管事媳妇,无一人再敢轻视黛玉。皆因黛玉表面柔弱,内心却是十分的敏锐,凡事都极有自己的见解与主张。最开始,也有一些不服之人去水澄面前说道,说黛玉处理事情太不近人情什么的,可是水澄与黛玉自小一起长大,他甚至比宝玉与贾母都还了解清楚黛玉,知道黛玉绝不是那种气度小的女子,也不是那些寻常的娇生惯养的侯门千金可比。当初还在苏州之时,林如海与贾敏对黛玉的教养,他是有目共睹。后来在两人指婚之前,他奉旨去苏州林府接黛玉回京之时,又亲眼见识了黛玉的管家本事,自是十二万分的放心。所以,现在无论是谁在他面前说黛玉的不是,他都不会轻易相信的。所以,那些跑到水澄面前去多嘴多舌,说三道四的人,不是被赏了一顿皮鞭,就是被水澄毫不留情地发配去边疆做苦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