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树铮与冯玉祥对视一眼,年纪较大的徐树铮回道:“将军不也留下来了吗?与其灰溜溜的逃走,不如与华军决一死战,也不枉当兵一回。”冯玉祥点点头,同样目光坚定。
“呵呵,北洋军里像你们这样纯正的军人不多了,打出白旗,命令全军向华军投降。”
“将军,咱们不是孬种,就算战死也不投降!”
“不,你们理解错了,这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作为军人守护的也不是自己的国家,而是政客的利益,战死并不光荣。吕梁雄才伟略(脸红),带领国家多次击败列强,这些都是我当年的志愿,没想到在华国身上实现。能看到这一幕我已经知足,加入华军吧,在那里你们才能发挥自身的才华。”
徐树铮和冯玉祥还想说些什么,却被徐世昌赶了出去,孤身一人的他掏出袁世凯赠送的手枪,苦笑不已,那些年轻人可以加入华军,自己却不可以。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选择民族大义还是兄弟节义,从来都是难选的命题,自己也不例外!
7月27日,郑州以北的北洋军投降,指挥官徐世昌上将自杀身亡,四千多名北洋军士兵走出战壕向华军交出武器。第三集团军接手阵地,第二集团军遂继续向北进发,追击逃窜的北洋军余部。
东部从邯郸出发的华军第二军西进,攻击山西长治,并于28日消灭防守长治的北洋军,迫使北逃的段祺瑞部折向西、渡过汾河后从临汾北上,试图与袁世凯汇合。“西狩”的袁世凯在8月1日抵达太原,段祺瑞部与冯国璋部汇合,两军共约十七万兵力。但弹药奇缺,补给不足,袁世凯遂命令部队就地筹措粮草,在太原附近构筑防御工事。
“关中平原被华军占据,陕北贫瘠。北上蒙古又多是戈壁沙漠,大军已退无可退。”太原城内北洋军指挥部,段祺瑞、冯国璋、吴长纯等高级将领围在地图四周,边上袁世凯身穿笔挺帅气的大元帅军装。但脸上没有一丝血色、目光呆滞,任凭手下们争论,一言不发,犹如鬼魂一般沉默。
“老子再也不想逃跑,就在太原和华军决一死战。十七万大军够华军喝一壶的,这些士兵就是咱们的依仗,等战事进入相峙状态,再向华军提出谈判要求。”吴长纯的表述基本就是所有高级将领的打算,但问题是如何让战事进入对峙状态,自己兵力充足,但弹药不足,这是最大的问题,总不能让士兵们都换上长矛大刀吧!
与袁世凯一样一言不发的还有冯国璋,他实在是受够了这些人。他们哪里来的自信与华军对峙?当初盟军六十万大军现在只剩下不到二十万,看看华军才损失多少?人家有坦克装甲车,有无数的大炮和挥霍不尽的炮弹,有团结一致的军官、素质高超的士兵,凭借一个小小的太原,能坚守几天?估计不到一个星期大军就会因为粮草问题而崩溃。
不过冯国璋不会在这种场合提出投降,但是暗地里嘛,可以做的手脚就很多了。自己的第二集团军水泼不进,别人干涉不了,如果偷偷向华军投诚。配合华军解决这群余孽,那战后自己的好处肯定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