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失守的城池抵抗力弱,其中没有反抗,直接开城门的府县众多。又有城内百姓聚集,与士兵作对,大开城门的事件在。
这一封封的战报,再加上朝廷的军备情况,明眼人都不看好。
有文官建议和谈,划地给林庚封王。
理由明确,林庚拿兵权十数年,若有反心,早都反了。拖延到现在,是被逼无奈。
划地封王,好好谈条件,可熄战火。
但这位官员的言辞太过激烈。
先说林庚是被逼无奈,已有暗指天子犯错的嫌疑,后面的理论部分,竟大段大段的说大势已去,讲明时机也不对。
皇帝若真的容不下人,哪管什么国库不丰、钱财不够?
登基之后,就要以雷霆之势发动,以皇权压人,有得是机会逼反林庚,那时出兵名正言顺,天下民心不会偏向林庚,都会当林庚才是乱臣贼子。否则他凭什么不听天子的话!?
那时出兵,以一国之力,打一个王府世子很难吗?
民心不向着他,每到一地,都会是艰难的攻城战,耗也把他耗死了。
再者,武将有派系,还能不顾家族子孙与祖上荣光,造反这等诛九族的事也跟着一起干?林庚的人马与带兵将领也不会多。
逼也逼了,逼又不逼狠了。以休养生息为由,暗地敛财,丰富国库,养兵养将,是否筹备太过?
准备无错,准备十年就是大错特错。
更别提,这十年间,还放任林庚在南地发展。
问就是没有把握打他,那现在又哪里来的把握?
有和事佬从中周旋,现在并非是皇上的错,皇上十年没有动林庚,就是和解了,不会动他了。
罪在国师,是国师挑拨太上皇,让太上皇立贤王为皇帝,这才天下大乱。
这一言论,让人抓到话柄,找到了攻击点,立即说,这是林庚筹备到位,不甘屈居人下,所以起兵造反。罪不在圣上。
结果显而易见,圣上爱听后边的话,也不愿意和谈。
讲和且骂天子的文官,被拖出去廷杖,活活打死了。
为这场战事找到合理的谴责理由的官员,升官加职,好不风光。
霍叔玉根据朝内动向,以及天子展现出来的性情,认为朝廷还有一次大清理。
哪怕最终会战败,这个帝王也会拉一批人陪葬。
或许是“异党”,又或者是贤臣。他不会给林庚留忠实能干的人。
因此,霍叔玉提出猜测,他认为谢星珩是最危险的人。
谢星珩本就被皇帝怀疑,战事爆发后,为着在昌和府的家人,都会备受掣肘,哪怕真的效忠皇帝,都有策反可能。他必死无疑。
但谢星珩认为,他并不是最危险的那个人。常如玉才是。
只是他俩没必要比较,为今之计,是再想个破局之法。
京城官员都在思退了,海城的官就全是忠直好官了?
布置一条退路,然后继续搞舆论。这次的舆论,针对职官们。
谢星珩要从内破坏,看看能否让海城易主。
退路好寻,拜同僚所赐,他们一家在百姓眼中、在反抗民兵眼里,是大好人、大好官。
真要跑路,沿路都是帮手,还能有外援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