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这纸上谈兵,实在是害人不浅。
八爷想的太多,加上他没有随军打仗的经验,一直都是在京中转悠,根本不知道战场上的残酷,加上他们对火器营根本不了解,无法知道大炮一开,天崩地裂的姿态。
所以他们倒是一门心思的要弹劾十四一把。
同样一门心思弹劾十四的还有诚亲王。
别看诚亲王无法问鼎太子之位了,但是他的能量也不小,在读书人里的名声依然不错,同样的,读书人什么最厉害?
嘴皮子啊!
一般的读书人都是御史,御史是干什么?
御史,言官啊,干嘛的呢?
御史是一种官名,并没有别的称谓。
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后来御史就变了,御史成为监察官员,约自秦始。秦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等到三国时期,曹魏于殿中省置殿中侍御史,掌记录朝廷动静,纠弹百官朝仪。西晋,御史名目很多,开后代专门职务御史的先河,有督运御史、符节御史、检校御史等。
北朝魏、齐沿设检校御史,隋改为监察御史。
隋又改殿中侍御史为殿内侍御史。
炀帝省殿内侍御史员数,增监察御史员数,又一度增设从九品的御史。
唐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宋同。元有治书而无殿中。
看出来了吧?御史这一行越发展越庞大,而且权利也是越来越大。
明、清,专设监察御史,隶都察院,以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员额甚多。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各地者,分任各种任务,如巡按御史(清顺治后不设)、巡盐御史、巡漕御史、巡城御史(明代有御史巡行京城之制)、巡漕御史(清有监察御史督察漕运)等等。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之后,又设置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作为都察院长官,本正三品,旋改正二品;其次为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本正四品,旋改正三品;再次为左、右佥都御史各二人,本正五品,旋改正四品;掌纠劾百司,提督各道御史,为皇帝耳目风纪之臣。
皇帝派往各地的总督、提督、巡抚、经略、总理等大员,皆兼都御史衔,以便行事,但不理都察院事。
清朝加设左都御史,满汉二人,正二品,看出来没?这权力越大,人数越多,简直成了一股势力。
相当于是皇帝的耳目,遍地都是!
而且御史们都是读书人,说好听了是耿直,说不好听了就是属狗的,逮谁咬谁。
诚亲王有那么一些门人,就是干御史这个活儿的,这活儿好啊,看谁不顺眼就能弹劾谁,管他是皇亲国戚还是九品芝麻官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