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认识这个东西,不是他在这一世的知识,他前世的时候,上司是个茶痴,有一次聊天的时候,上司提到了兔毫,当时他以为是“土豪”呢,后来才知道不是。

那个时候,上司出差去福建,给他们带回来的礼物,就是福建那边研究所研究出来的东西,复原了宋朝时期的兔毫盏,据说是跟古代的不太一样,但是绝对是最贴近的兔毫盏了。

这东西在宫中都不多见。

而在这个千万里之外的南洋汉人遗民手里头,竟然有一套。

一套其实就是四个,但是这四个可不同,一个是天目盏,一个是黑釉盏,一个是金兔毫,一个是银兔毫。

这可是个无价之宝。

中原大地在宋朝之后,先是辽人乱,然后是蒙元铁骑,能保留下来的东西不多。

何况到了明朝,自有一套体系成立,宋朝的东西就更少了。

等到了如今明朝,几百年过去了,宫里的存档上,也只有几件宋朝的斗茶物件而已。

平时还被皇阿玛收藏的很好,不给他玩儿。

现在么,看着小小的兔毫盏,他是真的稀罕:“这哪儿来的?他们给的?”

“是,还送了奴才一个小花瓶。”曹颙将一个小瓶子拿了出来:“是汝瓷。”

十四爷看着那颜色清亮的小瓶子,更爱不释手了:“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这不是一首诗,而是两句诗。就是说原诗就是两句,或者说不是诗,因为它是一道圣旨。

传说在宋朝的时候,宋徽宗曾经做了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晴。

他对梦中见到的雨后天空的那种颜色非常喜欢,就给烧瓷工匠传下旨意:“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结果徽宗的这道圣旨不知难倒了多少工匠,最后汝州的工匠技高一筹,烧制出了“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那种颜色。

这句诗其实也是对汝窑瓷器的一种赞美。

汝窑烧制宫廷用瓷的时间,大约是在宋哲宗元祐元年至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前后约二十年的时间,故烧制器物数量有限。

由于烧造的时间短,汝官窑器物至南宋时已经十分难觅。宋、元、明、清历朝都有规定,汝瓷不许随葬,可见其珍贵的程度。

据说当时苏东坡遗嘱,因其倾心汝瓷,死后要葬于汝窑窑址之侧。

正所谓“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啊!

他记得皇阿玛的养心殿冬暖阁的多宝阁上,就有一个方瓶,是汝瓷。

跟这个的颜色,一毛一样!

“他们是宋朝时候就过来的遗民?”年羹尧却只看到了这些东西的年代,怀疑那些人是宋朝时候南迁的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