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省点点头,又说:“那倒是,你总是那么忙。我还在一篇综述评论上看到,以后的诺贝尔奖很有可能颁给原子物理方面的成果,尤其是高温稠密等离子体那一块。”
时学谦笑了笑:“这很好啊,原子物理的基础理论如果能得到完备的弥补,算是很大的进步。”
陈三省看着时学谦,有些愣住了。
他看的很分明,时学谦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异常坦然,这让他心底不由响起了一声叹息。
按理说,时学谦是原子物理高温稠密介质领域内第一个取得突破的人,她用博士期间整整四年的时间将这个领域撕开了个别人都意想不到的口子,后来又在举世闻名的英国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取得了质子聚变控制实验的成功,如果她能一直在学术上做下去,用上二十几年的时间将自己发现的理论逐步完善,那多年后一定是个原子物理界泰斗级人物,诺贝尔奖当然也不在话下。
可是现在,一切都在三年前切断了,她选择了另一条路。
因为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是,只颁发给公开发表的、在学术研究中有重大突破且成体系的完善了某一理论成果的还活着的学者。
所以早在那次世界能源大会上,陈三省和她的导师弗伦克尔教授在聊天中也都几乎肯定了时学谦一定是未来诺奖的苗子。
她自己突破的领域,由她自己的后半生来进行完善和体系性的阐述,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谁也没想到,至少陈三省是万万没想到,时学谦会选择参加到“太空长城计划”里来。
那么她取得突破的领域也只能便宜别人去完善了,她也与任何国际学术奖项无缘。
而她现在在做的工作,如果可控聚变机制被研究成功,虽然也是一项能够足以斩获诺奖的成果,但由于事关国家机密,这样的成果,不管多么惊人,是都不可能被公开发表的,不能发表,也就不会被国际学术荣誉垂青。
时学谦现在的工作内容,势必是只有到她故去几百年后才能在世人面前展示的了,甚至更久。
“你是不是总喜欢不走寻常路?”陈三省笑说道,有点调侃的问她:“你没有糊涂吧?那是你首创的突破哎,你就……一点也不可惜?”
他原以为时学谦会说一些大义凛然的话,但没想到时学谦听到这个问题后却沉默了下去。
过了一好会儿,时学谦才道:“要说一点也不可惜,那是不可能的。”
陈三省有些意外。
“但是,我不后悔我选择做的事情。”时学谦朝陈三省微微一笑,说:“我们早就是成人了,早该明白,最喜欢的事和最值得的事往往不完全重合,所以才要取舍选择,总不能两个全要吧?天下哪有这样的美事?对吧?”
陈三省听完,默默思考了一阵,点点头,“你说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