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人在困境中应该学会,至少再坚持三天,坚持下去,也许一切就会柳暗花明。
对于时学谦来说,大四上学期的这个十一月,就是她人生中极为戏剧性转折的一个月,也是她咬牙坚持到终点的一个月。
她最终赢得了那份对她来说可以救命的奖学金,锦上添花的是,这对于物理学院来说也是件颇为长脸的事,有那么几天,她再次成了本年级同学茶余饭后的谈资,“奖学金收割机”的戏称算是坐实了。
看着打进她银行卡的一串数字,想着未来的路,恍惚间,时学谦有一种直觉:她今后永远也不会再为生计这种事而奔波了。
钱一到手,她马不停蹄的申报几所早就看好的学校,流程走到最后一步:她还需要一封导师推荐信。
这也不是难事,她去找了文教授。文震铎在核物理界算是前沿人物,青年时留学美国,还在美国科学院任职过,他的一封推荐信,分量可是不会轻。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文震铎看着时学谦灿然的表情,心里又是欣慰又是不舍,长江后浪推前浪,徒弟长大了,总是要离开师父自己打出一片天地的。
“你申请的是美国的学校?”文震铎照例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喝着淡淡的茶。
时学谦点头道:“是。文老师怎么知道?”她之前并没有和文震铎说过她的目标学校。
文震铎没有回答,只是笑了笑,似是验证了自己的猜想。
他是怎么知道的?他当然是几个月前看见自家儿子把已经准备了一阵子的雅思资料统统扔掉换了托福来学才推测出来的。自家那个花心又不着调的儿子,一旦专情起来还真是执着着呢。
文震铎继续问道:“你都申请哪些学校?最想去哪一所?”
时学谦回道:“申请了有那么六、七所吧,最想去……麻省理工。”
文震铎赞同的点点头。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一直被称为“世界理工科之王”,有“诺贝尔学奖的摇篮”之美誉,对美国的科技发展起到了支柱性作用,在物理学、工程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全球大学学术排名中常年居于世界第一的位置。
时学谦这样选择,文震铎毫不意外,他的学生,就该有这样的志向。
他打开电脑,说:“把你看中的导师名字和邮箱告诉我,我写完直接给他发过去好了。”
听到这话,时学谦有些诧异。
一般来说,推荐信是用导师的id来发,并只需要最后挂上导师的名头就可以了,至于内容,通常都是学生自己来写的,写的内容大体也很中规中矩,例如“该学生在校表现优良,特予推荐”之类之类的。
像这种的出国推荐信,重要的是导师的分量重不重,至于内容,并没什么代表性。一个没什么名气的老师,就是把推荐信写出花来,也不会有国外的大牛待见,但要是一个享誉国内外的导师的推荐信,就算只按部就班的写几句,也足够有说服力。
道理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