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但现在,闻叙叙的话点醒他了,功法确实很重要,但没有重要到摆到第一的程度,它应该是灵根的辅助,是他自身修行的辅助,他不能将全部的“宝”都压在功法上面。

功法玄而又玄,写成有字天书,就是在提醒入门的修士,这应该是一个修士自身与功法融合的过程!

它不能照本宣科,它应该因地制宜,应该它配合他来作出改变,而不是他千方百计地去看清它的形状、迎合它的形状!

“我悟了!原来是这样!难怪我一直不得其门而入!”

是他想得太简单了,以为修行是一件程序性的阶梯工程,修行就是一道题,而功法就是他的解题思路,只要拿到了解题思路,那么肯定就可以解开这道难题。

但不是这样的,哪怕是数学题,它也有不同的解法,函数、几何、数列、圆锥图形都是殊途同归的解法,他不应该强求自己一定要去领悟《水火既济》最正确的方式。

因为,它本就不存在最正确的解,它只有最适合他的最优解!

每一个修士的灵根都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灵根怎么去适配同样的功法呢?难怪功法不写成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样子了,因为那样€€€€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它只能让人误入歧途,它确实应该被写成现在这样。

卞春舟忽然沉静了下来,他拿着《水火既济》的玉简,缓缓闭上了眼睛。

“他陷入顿悟了。”

陈最不解地看向闻叙:“你刚才的话,能不能再说一遍?”他也想顿悟。

闻叙:我对牛弹琴,牛都比你反应大。

第23章 水火

世界上第一本修仙功法的书写者, 他一定是个绝无仅有的天才。

卞春舟如是想到,而第一个写下水火功法的修士,他或许不是天才, 但必然是一个勇者。一个人,如果敢走别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甚至还是艰险无比的路,这如何不能称之为勇者呢?

水火灵根, 一个接近于废灵根的双灵根,人们会用势同水火去形容双方尖锐对立, 双方的关系矛盾不可解除,故而水火不能共容。

若水胜于火,则水会将火扑灭,而若是火盛于水,火就会将水蒸发吸干。

两者如同针尖麦芒,不可调和。

但真的, 不能调和吗?

若是真的不行,为何水火灵根能生于一人之身?为何能有前人写下《水火既济》呢?

卞春舟认为, 它必然是可以共存的, 就像其他的双灵根一样,只是它的共存方式比较隐蔽,需要人将这条路开辟出来。

所以, 水火如何相济呢?

《水火既济》上面并没有明确的方法, 也没有明确写出应该怎么控制水火灵根灵气的增长,所以他才一直不得其门而入。

他以为功法写了,而他只是因为古今教育文化差异,所以并没有读懂其深层次的含义。但事实上,它本就没有写, 就像是数学填空题的参考答案一样,它写了答案,但中间怎么推导的过程,它简略了。

就像闻叙叙说的那样,功法是一个导向作用,真正的核心,应该是他自己。

所以,他真正需要领悟的,是自己对于水火相容的感悟。

那么又回到了最初的原点,水火如何相容呢?

卞春舟虽然是理科生,但他并不是学化学的,但哪怕不是专门学过,高中基本的化学知识告诉他,水是一种无机化合物,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零下时会结冰,沸腾时会变成水蒸气附着在空气中。

而火,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通常表现为温度很高,是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火不可能凭空而生,火燃烧的条件,一是需要燃烧物,二是需要氧气。换句话说,如果是在真空环境下,火不可能燃起。

但他想要的,是水火相容,而不是单一的克制其一。

那么,如何让水火相互影响又不会互相损耗呢?卞春舟心想,早知道要修仙,他当初就该去学化学。

但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思路,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物质,氢氧元素的构成,让它既可以作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也可以成为化学反应的生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