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天,孙志亮就已经感受到,那个网络段子是多么的不负责任,严重淡化了农业生产的辛苦。
孙志亮又说到了他在农科院帮忙研究的项目:特异性增强、对土壤肥力没有影响、且对地下水源几乎无污染的新型除草剂。
“我知道我能做的非常有限。在刚进农科院帮忙做研究时,我还质疑过,研究这么细致的东西,意义到底在哪里?亲身经历感受过农民生活的辛苦。我才意识到,只要能让他们的生活少辛苦1%,都是有价值的。”
第159章
三中的孩子大多数在城里长大,也有极少数出身农村。古代生产不发达时,秀才都专心读书,不用种地。三中的农村孩子,正经干过农活的就更少了。
在三中,农村孩子的话语权极少,很难得到老师的“特殊照料”,时常成为霸凌团体欺负的对象。
高三曾经有位学生叫刘重,每年春秋两季农忙时,都要请半个月的假,帮助家人播种、收获。
尽管每学期都要请假,但刘重的学习从来没落下,每次考试都能进入年级前50名。被迫分心都能考那么好,各班老师都爱拿刘重做例子,激励自己班的同学。
然而,刘重的优秀,却让他招致了不必要的关注。全年级老师口中的优秀学生,又是毫无后台的穷人家孩子,可不正是霸凌者心中的最佳欺凌对象?
“刘重,你那么黑,是不是家里挖不到井水了呀?”有外貌羞辱的。
每次农忙请假归来,黑一圈,瘦一圈,也会成为霸凌者嘲笑他的缘由。
“除了看书就是做题,从来没见刘重有什么爱好。对了,他的爱好不会是放牛吧?”有讥讽生活习惯的。
最扎心的,还是在刘重面前强调,他再努力,都无法改变先天的差距:“刘重,大学毕业了记得打电话给我,我帮你在珍馐贵庭安排工作!”
从小,刘重的父母就教导他好好学习,争取以后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不要像父母辈一样辛苦。然而,史明升、包宇昆和他们的小弟小妹们,却总在刘重面前现眼,在刘重脑海中间接灌输“我再努力也赶不上他们”的思想。
本就沉默寡言,不爱与人沟通,在霸凌者的反复刺激下,刘重开始了自我怀疑。
一边是愈发沉重的学业压力,一边又是百思不得其解的“努力到底有什么用”,刘重感到十分无助,最终心理出了问题。
在医生的建议下,刘重被迫换了个环境€€€€放弃来之不易的三中教育资源,回到家乡中学继续学习。
而对他进行言语霸凌的那群人,却依然逍遥自在。
高三年级还有另外两位同学,同为农村出身、家里以种地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孩子。
面对霸凌小团伙的嘲笑,他们敢怒而不敢言,或许只是因为成绩没有刘重那么出众,没有受到老师的日日夸奖,这才没有吸引来霸凌者的主意。
刚才,有人带头起哄孙志亮,让他滚下台,他们也成了跟风起哄的人之二。
原因无它:孙志亮是“太子爷”嘛,铁定何不食肉糜!这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小资阶级,只知道叶公好龙,哪会知道种地真的多辛苦?
都以为“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是一种悠闲自在的浪漫,却不知道,“草盛豆苗稀”,放在古时候是真的能饿死人的!
就算放在现代,也能生生逼得一整个大家庭被迫省吃俭用,抠抠搜搜地过一整年。
大雪天,半夜三更,全村老少出门抢修蔬菜大棚,这两位同学都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他们也见过父母半夜起床为难产的母牛接生,还因为照顾因难产而虚弱的母牛,一天一夜无法合眼的状况。
至于孙志亮说的全村排队给地里浇水、暴雨来临前抢收麦子,他们都不陌生。
孙志亮是个公子哥不假,或许他只在农村呆了这一个寒假,或许他这辈子只和那老太太一个农民聊过,或许他对于农科院技术员的热情只有三分钟热度……
但孙志亮是真的吃住在农民家里、和农人一起干了几天苦活。他这几天的体验,和城市家庭逛农家乐完全不同。
此时此地的孙志亮,也真心实意地在为自己、自己的父母辈说话。
而他们呢?却只因为孙志亮的公子哥身份,听都不愿意听,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跟着起哄,要把他赶下台。
这和学校里的霸凌小团伙,因为自己的农村出身就对自己言语羞辱,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我的梦想是进入农科院工作。我知道,自己从来不是个好学生,也从来没有做学术研究的能力,但我擅长分辨长相类似的不同种类植物。我愿意利用自己这点微不足道的所谓‘天赋’,当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我的理想是:为了华国农民能够少辛苦1%而奋斗。”
孙志亮的演讲稿,高高拿起轻轻放下。听到这里,不少同学甚至还有些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