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下之列,礼部尚书常修诚面容惊愕,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了位居前排的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柳浦和,只见柳浦和低垂着眼帘,似乎正在思酌着什么。
此人眉宇的确和先帝很是相像,可先帝的后宫单薄,又极宠惠妃娘娘,未曾听说有遗腹子流落民间。
想着,柳浦和缓缓抬眼,视线暗暗在皇上与叶辞川之间流转,猝然意会皇上方才一瞬为何会有错乱之意。若前朝九皇子谢宁峥还活着,当是和叶辞川差不多年岁。
可此人若真是九皇子,那么当年朝廷在空山寺灰烬中找到的尸骨又是出自何人?
一个从小在宫中养尊处优,不过八岁大的孩子,怎能逃脱官兵的追捕,又如何苟活到现在?
柳浦和思来想去,暂时无法做下结论,此事或许真是巧合也说不定,就看皇上会如何定夺了。
圣心难测,此事决定者非他,谢承熠见太傅不言,便也不作意见。
不过他想起自己还是定南王世子时,曾随父王入都进宫向太后贺寿,在宴席上见过谢宁峥一面,其安坐于席间,小小年纪便有天人之姿。
但那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就算谢宁峥还活着,这么多年不见,谁又能知道他如今是何模样?
敬王谢承昶泰然而立,并不为叶辞川或有皇室血脉的可能而焦急。
遥想当年叛军起义、兵临城下时,先皇可是众矢之的,连太后都站在了他的对面。
所以,叶辞川就算真是先帝遗孤又如何,如今是永昌十年,永申之年早就过去了,还会有什么人会拥护前朝余孽呢?
叶辞川在众人的审视之下,仍旧从容处之,不惧无退。
谢元€€见此人气度非凡,更是警惕,沉声问:“你既说自己生于沿海渔户,那朕便问你几个问题,你须如实回答。”
“是。”叶辞川答。
“你是几时、在何处与家人走散的?”谢元€€问。
“草民老家建州浔县,永申十五年白露前后,海寇登岸祸乱,家人带着草民向西逃难,草民便是在那时与家人走散了。”叶辞川从善如流,言语时没有任何犹豫,仿若亲历一般。
他曾疑惑叶隐为何让江云修帮他安排一份假身世,还要他牢记于心,如今他算是明白叶隐的用心了。
谢元€€又问:“你可还记得家中原先情况如何,与家人走散后,可有试图寻回?”
叶辞川缓声道:“草民只记得家中仅靠一支渔船过活,可后来海战四起,渔船无法出海,家中时常揭不开锅。与家人走散后,草民年幼无法谋生,便随当地丐帮沿路乞讨,四处打听家人的消息。但永昌开年后,官府不允乞丐上街,草民在阴沟里差点饿死时,听说遮月楼愿意给饭吃,便上山去了。”
他说着,语气越发低沉,神色也黯淡无光。
这些话虽然是提前编好的,但他从小和遮月楼的弟子们一起长大,知晓这些经历在他们身上是真实发生的。
梁介身为建越两州总兵,最是清楚与琉岛海寇交战之事,遂上前道:“禀皇上,永申十五年白露前后,浔县附近确实发生了一场恶战。”
而站在一旁的建州巡抚曹腾也细思着叶辞川所言真假,浔县的确一直以捕鱼为生,永昌开年后不允许乞丐上街,是为了庆贺新朝,后来一位侠士独挑赤月教,开创了遮月楼,收的也确实都是附近的难民孩子。
如此看来,叶辞川所言不虚。
谢元€€见曹腾也颔首确认,望着叶辞川时微敛了敛眼帘,心中仍有顾忌。
时下叶辞川身怀赫赫战功,又有建越总兵保举,他虽为一国之君,有定人生死之权,但若仅仅只是因为长相相似,并无任何凭证,就贸然治了叶辞川的罪,恐怕会寒了建越驻军的心。
梁介见局势不妙,便想借口说叶辞川年纪尚浅,还需多加磨练,以此开脱。速速将人带离庆都,或可保下性命。
此事也是他的疏忽,若早想起叶辞川的样貌与皇家相似,便不会将人带入庆都。
梁介做下决定后,抱手上前道:“皇上,末将……”
“梁将军,朕知你举贤心切,见捷报中提及这位少年英杰,朕还有些不信,便当场多考量了几句,看来叶少侠的确雅人深致,智勇无双,乃逸群之才。”谢元€€知道梁介想说什么,便率先截住了他的话头。
不止梁介,殿上所有人都听得出来皇上方才并非考察之意,可他既然这么说了,明摆着是要将叶辞川留在庆都。
“皇上!”梁介想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