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万的雅砻联军瞬间就少了近半数,连军营都空了不少。
诨右图的脸色难看到了极点,却还是只能听了谋臣的劝,先按捺下来,以后再报仇了。
大周斥候探得消息,继雅砻军营那边已经有动静了,应该是那些部落开始撤军了!
如此一来,留给牵复帝思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不尽早下决断,等到雅砻真的撤了军,再行追击就迟了!
最后,牵复帝大手一挥,说了一个“打”,这就开始重整旗鼓,准备追击了。
征西军营早就已经笼罩在了雅砻撤军的消息之中。雅砻撤军,就意味着他们也可以返乡了。
但现在,上头传令下来,说要继续打……
这让许多人都感到不解之余,心中还是有怨气的。
征西军之中,有很多只是被召来服兵役的,每天盼着的就是战争结束。现在明明可以回去了,但上头却说还要打……
不过,征西军这么大批的将士不可能全都去追击雅砻。
牵复帝在召人商议之后,这就让大部分其它地方的部队撤回去,而这次追击雅砻的重任就交给了原先戍守边关的将士们来完成。如果能把雅砻一锅端了,那是最好不过的,但若是没能将雅砻赶尽杀绝,那也不打紧。
只要能把雅砻打怕了就行。
雅砻此次撤军,不过是迫于无奈,并非因为惧了大周。未免雅砻卷土重来,大周便无法完全灭掉雅砻,也得将雅砻打得再无战意,对大周俯首称臣。
这下可好,大多数部队都可以返回原籍,而牵复帝离京时间太长,也是时候返京了。
军中原先的微词立刻消失不见,军营里又是一派喜气洋洋。
鸿薪王是征西军的大元帅,但此时征西军即将解散,鸿薪王的这个“大元帅”的头衔也就名存实亡了。是以,当鸿薪王问起这件事的时候,牵复帝倒是直接开口让鸿薪王随驾回京了。
与鸿薪王不同的是,墨珣被留了下来。
牵复帝主要就是看中了墨珣天生神力,能够拉开“震天弓”,有墨珣在此助阵,追击雅砻的必定事半功倍。
牵复帝的命令已下,哪怕墨珣急着想回京,却也无法。
墨珣早前还觉得牵复帝不会让自己转为武将,现在倒有些不确定了。但牵复帝才刚下了旨,他立刻就去探牵复帝的口风……此举不妥。
既然不可能抗旨,墨珣也就痛痛快快地把圣旨接下了。
墨珣不是个会让自己受委屈的人,他心里清楚得很,哪怕他此时作为大周的“大功臣”,但牵复帝一走,他在军中可能就没有多少的话语权了。原先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墨珣虽然也有参与,但实际上的重头戏却是在别人身上的。
如果墨珣本人在军中没有话语权,那他接下来的计划就很难展开了。
墨珣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同牵复帝一说,牵复帝虽然觉得有理,但墨珣本来就是文官,这么突然就想要统帅边关士兵……莫说牵复帝心里没底,恐怕边关的将士也会不服。
墨珣知道牵复帝的顾虑,也听姜伟平说起过鸿薪王当初到边关时所面对的窘境,但如果不能在军中给墨珣安排一个合理的位置,那么他留下来其实也没什么用处。
牵复帝沉思之后,倒也没有直接安排,而是先问起了墨珣的计划。
如果墨珣的计划可行,那么临时给他安排一个相衬的身份也无不可。
墨珣自然是有,而且,在这个时候,墨珣也不可能藏着掖着,直接就将自己心中所想和盘托出。
部落撤军,雅砻只要不傻肯定也就跟着撤了。而雅砻一方面要防着大周追击,另一方面又要防着几个部落与大周联合夹击……
诨右图指不定会偷偷率领一个精锐小队先行离开。
墨珣要做的,就是派人紧盯诨右图,只要他有异动,大周这边完全可以擒贼先擒王。
当然,墨珣的这个设想只是其中一个可能。如果诨右图真的跟雅砻的军队共进退,那大周也只能真刀真枪地打了。
宣和帝早就想跟雅砻开战,当然也早有准备。现阶段,大周的骑兵也不见得就比雅砻的差上多少。他们如果真的以为回到草原上,大周就奈何他们不得,那可真的错了。
牵复帝在起驾回京之前又召集了将领商讨针对雅砻的事宜,与此同时,也当着边关将领的面给墨珣安排了一个临时的类似于“大元帅”的职务。这个职务并非官衔,等到战争一结束,墨珣回京之后就仍只是他的正五品翰林院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