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锦硕王不把赤几王当成假想敌,而是信了赤几王的话,兄弟联手……情况必定就完全不同了吧……
往后余生,这样的懊悔就一直伴随着锦硕王了。
牵复帝是不打算放几个王爷离京的,但几个王爷却并不想在京里多呆。
宣和帝把几个王爷召回了京城,封地却没有收回。
而现在,“封地”也算是宣和帝的遗诏,没有什么特殊原因的话,牵复帝可不能把封地的事赖掉。
牵复帝不肯放人的理由很明确,他的几个兄弟也没有哪个是省油的灯。
再加上大周现在内忧外患,若是将他们放了,他们反过来摆自己一道,那自己可不见得招架得住。
宣和帝刚驾崩的那阵子,整个朝廷都忙得焦头烂额,牵复帝也没功夫去料理其他,此时腾出手来,自然要把自己的近臣全都换上来。
先前周行王挪用公款一事,被宣和帝一语带过,牵复帝原也不打算翻旧账,但偏偏他这个五弟根本吃不了苦,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忽然节衣缩食,将府里的大部分玩意儿都典当出去,庄子也没了,田地也没了,现在就吃着俸禄,哪里够花?
周行王是自小大手大脚惯了,被刑部尚书逮出来之后很是夹着尾巴做人了一段时间,但时间一长,他自然也就熬不住,故态复萌了。
大周处处都要用钱,尤其是打起仗来,军粮是万万断不得的。
查抄繁楚王府的那点钱已经充公,也不怎么够用,周行王自己冒了头,倒叫牵复帝很是心动了一番。
若不是因为刚刚即位,便拿手足开刀有些难看,牵复帝是真的有意再抖一抖周行王。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指不定还能抖落出点“碎”银子。
宣和帝入了皇陵之后,锦硕王和昭明王就继续回王府里禁足了,仿佛改朝换代根本就与他们无关。
而其他几个王爷则仍是在原来的衙门办公,牵复帝说的很是情真意切,当众表示希望几位王爷能够留在京里帮自己的忙。
尽管几位王爷心里是十分想到封地去,也明示暗示过牵复帝,但被牵复帝这么一截胡,他们反倒不好拒绝。
大周正值危难,原先一个个都想要留在京里,还在宣和帝面前言之凿凿的说什么要为宣和帝排忧解难……现在换了个皇帝,一个个就巴不得当个甩手掌柜,将这个烂摊子撂下了……
几个兄弟的心思昭然若揭,但牵复王不允、不松口,几个王爷也都不敢无诏离京,只能在京里接着耗日子。
第396章
雅砻那边得知宣和帝驾崩, 连等都不等, 直接下令开始攻打大周。好在宣和帝当初布置妥当,守城的兵将死守城门,僵持数月,雅砻的武士竟是一步也没能踏进大周境内。
此时已与当初的小打小闹不同,雅砻既已决定大军压境, 在短期内拿下大周,便不会留手。
牵复帝每日都能收到数封来自边关的加急信函,而先前被宣和帝派到边关去的将军已经为国捐躯,由其他的将军顶上。
先前宣和帝是想从几个儿子里挑一个当元帅, 坐镇军中, 但是几个儿子没一个想去, 也都防着其他人去……最后, 元帅一职就被搁置下来。
而宣和帝当初还动过了御驾亲征的心思,再加上雅砻那边一直没有要动手的迹象,所以,就算元帅之位一直悬而未决,宣和帝倒也没有随意安排人去。
牵复帝得知征西大军群龙无首,干干脆脆就让鸿薪王领印到边境去接任元帅一职。而对于副元帅的人选, 牵复帝倒是迟疑了一下。
元帅常以皇子或亲王担任, 牵复帝的几个儿子年纪都算不上大, 而又因为宣和帝一直不公布储君人选, 牵复帝的几个儿子和其他王爷的儿子也都是在宫里学习罢了……
此次前往雅砻是行军打仗,并不是纸上谈兵可以比拟的。现在在边关的都是些老将, 派个皇子去当元帅……就拍会为了建功立业而急功冒进!
牵复帝的几个兄弟早早就被宣和帝放到各个位置上历练,而按照宣和帝的安排,不论是牵复帝还是其他的几个王爷,在宣和帝驾崩之后,都是要辅佐锦硕王的。
牵复帝继任皇位以来,倒是很少再去想锦硕王如何如何,毕竟宣和帝的葬礼结束了之后,锦硕王就回到王府里继续禁足了。牵复帝跟锦硕王没见到面,自然也就不会胡思乱想了。
宣和帝丢了这么一个烂摊子给牵复帝,牵复帝哪还有闲工夫去想那些个乱七八糟。
是嫌事务不够繁重,还是嫌烦心事不够多?
不过,从雅砻开始攻打大周的消息传来之后,牵复帝便开始琢磨起了宣和帝的安排。
其实,只要认真琢磨几个王爷的职位安排以及各自所负责的差事,还是有那么点儿蛛丝马迹可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