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墨珣点点头,算是同意了冯维正的话。

“然而这些东西都是要由自身去领悟,由自己去推行的。”冯维正接着说道。

墨珣不住地点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自身固然重要,但先生也很重要。”

……

两人从一开始的太子、诸王教导顺势将各自试卷上提到的各种相同、不同的观点都说了一遍。墨珣觉得冯维正这人太奇怪了,明明在某些方面,两人观点一致,但他就是要跟自己说上一说。

冯维正辩着辩着,不知怎么就跟墨珣辩到了“如何立太子”这件事上。在做题的时候,墨珣就已经刻意避开了这点,唯恐让宣和帝以为他的说法就代表了越国公的意见。然而冯维正此时似乎并不觉得自己的说法有误,不过墨珣忽然不吭声了,倒让他也跟着停了下来。

宣和帝听到两人提到了这件事,在龙椅上动了动,却并未出言制止,只由着他们两人继续说。

现下两人不吱声了,宣和帝才开口道:“继续,朕听着呢。”

这还能说什么!

墨珣气极,恨不得时光倒流。但是宣和帝已然开口,他又不能不说了。“立太子乃国之大事,想必皇上心中早有决断了。”

“朕没有啊。”宣和帝本来坐在龙椅上颇有些百无聊赖,此时好不容易来了精神,自然不肯放过,便从龙椅上起身走了下来。“朕就想听听你们怎么想。”

这时冯维正也意识到不对劲了,抿着嘴也不知该怎么说。

宣和帝看了看他,又转而看向墨珣,“朕恕你们无罪,今日就当畅所欲言,随意说说。”

宣和帝一脸期盼地盯着墨珣,以眼神鼓励墨珣说出自己的见解。墨珣嘴上动了动,也不知能不能糊弄过去了。

第173章

宣和帝的双眼已经紧紧将墨珣“锁定”, 丝毫不容墨珣退却、避让。他面上虽笑意不减, 但眼神却锐利得很。

“说说,都说说。”宣和帝嘴上这么说,但实际上视线却未曾从墨珣身上移开过分毫。

墨珣下意识就朝着冯维正看了一眼,见冯维正此时目光似未有焦距,也不知正在想些什么。“不如就由冯贡士先请?”不能怪墨珣祸水东引,本来没有这个事儿的,谁叫冯维正一直不依不饶把话题绕到这份上了?墨珣后头站着越国公,比冯维正更难说话,此时只能听听冯维正是怎么看, 他好顺着冯维正的话往下说了。

冯维正被墨珣点了名, 仿佛这才回过神一般,“学生以为,太子需得德才兼备, 再经由圣上考察无误,那便可以定下了。”

“应当如何考察呢?”宣和帝听到冯维正回答, 这才转而走到了他跟前继续发问。他此举便让人看起来并不是针对墨珣在发问,而是对着两个贡士。

“皇上现今已经让皇子们到地方上历练, 如此一来只需按照官员的考核加以评聘即可。”冯维正一个拱手弯腰,表示自己要表达的话已经说完了。

宣和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忽然问了墨珣一句,“那你呢, 你怎么看?”

“学生的想法与冯贡士一致。”墨珣本来对这件事情就没什么想法,更何况这哪是能让他随便发表评论的时候。

宣和帝“嗯”了一声, “但是朕现在心中没有考量,也不知道该立谁。”说着说着,宣和帝便叹了口气,“说起来几个皇儿都是朕打小看着长大的,每个人的才学人品都不差,而且各自都有出众的地方……朕并不是不想立储,只是不知道立谁更合适。”

宣和帝说这话就有点儿交心的意思了,但墨珣却知道这并不可能,宣和帝这番做派不过是想套他的话罢了。

墨珣对冯维正不太了解,但之前在建州出了事之后亦并未听到越国公与赵泽林有提到过冯维正的背景什么,想来应当是后头无人了。宣和帝平白无故问两个贡士立太子的事,怎么想都不可能。如果真要听民意,那应当在昨日殿试的时候当廷问三百多名贡士,这才能得到更好的答案才是。由此即可见,宣和帝并不是不想听冯维正的意见,而只是想听自己的了。

其实墨珣走上仕途之后必定会对越国公有很大的影响,但越国公由始至终都没有点破,只当此事不存在。越国公虽不提,但墨珣却不得不警醒起来,“禀皇上,您是看着诸位皇子长大的,皇子们的才学人品自是逃不过您的法眼。如果连您心中都没有定论,那就更遑论别人了。”墨珣镇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这天下是您的天下,那么太子也是您的太子,您想让谁当太子,谁就是太子。”

宣和帝又让墨珣绕回来了,一时有些不悦,眼睛也微微眯了起来。墨珣说得没错,只有他想让谁当,谁才能当。但立储之后的事太多了,朝臣的重心偏移,朋羽之间互相推诿,皇子们之间明争暗斗……这些都是无从避免的!

“朕……”

墨珣觉察到宣和帝的语气变了,隐含着一股怒气,立刻知道,今天他如果不说出一个所以然来的话,恐怕不能善了。他赶在宣和帝开口之前将宣和帝的话头截了下来,“学生有个想法!”

“噢?”宣和帝的语气立刻缓和了下来,饶有兴致地打量起墨珣,“说!”

“皇上适才说恕我无罪?”

“朕自是金口玉言,不再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