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三虽是小,可也知道认字的好,村里人想学都不晓得去哪里学,她们命好,哥哥疼她们,愿意教,她们得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因此他们学的都格外认真努力。
蒋小一在院子里坐了许久,都不见大伯娘和二伯娘,问了一嘴:“伯娘们去哪里了?”
柳哥儿道:“娘她们去黄阿叔和唐婶子家了。”
蒋小一:“去唠嗑啊?”
“没有。”柳哥儿指指赵云澜怀里的晓晓,说:“晓晓脖子长疹子了,娘她们想去黄阿叔和陆军叔家问问,他们家有没有茶油。”
晓晓胖,脖子是一圈又一圈,平日又最爱吐奶,擦不干净,湿漉漉的,久了,脖子褶圈里头就会长疹子,这种时候也不用吃啥子药,拿点茶油擦个几天的就能好了。
黄阿叔和陆军两家婆娘是山里村那边的,那儿山里茶油多。
每年黄阿叔和唐婶子都回娘家那边帮忙捡茶油,每次回来娘家都会让她们带一两斤,大伯娘和二伯娘就想着去问问。
蒋小一轻轻掰了掰晓晓脖子上的肉圈,发现里头确实是红得厉害,还起了好多小泡泡,有些甚至还微微发黄。
没一会儿大伯娘和二伯娘就回来了,堂奶奶问黄阿叔和陆军家有没有茶油?
大伯娘说:“没有,陆老弟家原来倒是还有些,不过唐家那小汉子也长疹子了,唐家的前儿去借,就没了,明儿也不是集日,也不知道杂货铺里有没有茶油卖,咱晓晓那脖子疹子太多了,估摸着是不舒坦,这两天夜里总是哭,愁得我,哎……”
蒋小一和蒋父对视一眼,默默不说话。
他们也想愁一下,可惜了,他们家老六和小六,就是两小麻杆,他们这辈子,怕是都不用愁这个了。
从大房回来,蒋父直接上了二楼,看见老六和小六正在床上和蒋小二几个玩,笑呵呵的,就露着两颗小牙齿,眼睛弯弯,可爱得他是恨不得上去咬一口,可一想到晓晓,再看自家这两个,他是越看越心疼。
晓晓就比他两个孙子大一个月,可却是比他们两大了三倍不止,他可怜的孙子啊!都瘦得没个人样了。
隔天下午,蒋小一几人收摊回来,衙役来了,说是来传话的。
蒋小一问传啥话啊?县令他之前去探监,偶尔的也碰上过几次,第一次的时候还有点怕,楼县令还笑,他也是第一次见着蒋小一。
第一面,他就觉得当初楼十二说的没错,这人眼睛透亮,一看就单纯,像个脑子很简单的,他和蔼的问蒋小一怕什么啊?
蒋小一不敢说话。
楼县令说没事儿,都是自己人,有什么便说。
蒋小一立马道:“我也不知道我怕什么,但大家每次说起大人你就害怕,我觉得我要是不怕一下,好像不太像话。”
楼县令当时都噎住了,后头是笑了大半天。之后又见了几次面,蒋小一便觉得其实县令大人也没啥,都是两只眼睛一张嘴,没啥子好怕的。
这会儿看见他派人来传话,蒋小一压根就不慌,给衙役上了一碗水才问他:“楼县令叫你来找我,有什么事啊?”
衙役无奈道:“大人想让蒋小哥儿你去劝劝白掌柜,让他回来吧!别再赖牢房里头了。”
蒋小一啊了一声。
白子慕是进步神速,自他研究过楼县令的几篇文章后,他便抓到了诀窍。
其实这年头的‘文言文’,归根结底,就是浓缩二字。
像着‘兄弟你要去哪里啊!能不能告诉我一下啊!’浓缩起来,便是:兄台,要去何处,可言一二。
浓缩还不简单。
白子慕觉得这个好像也没啥子困难的。
因此写起文章来,想要多文绉绉,就能多文绉绉,一天十来篇,可把楼县令高兴坏了。
这小子脑子真真是活络,也真是孺子可教,他都没怎么教导呢,对方就能自个琢磨出‘规律’了,好好好。
可好了不过半个月,楼县令就高兴不起来了,白子慕是一天八篇,到了后头是一天十来篇,楼管家便过来了,说大人啊!这个月出账有点多啊!这么下去,有点不得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