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多少有点说不过去。
大儿媳问道:“他只喊了您?”
蒋家收的蕨菜和笋子多,叔奶奶一个人肯定是忙不过来。
叔奶奶摆摆手:“没,小一还喊了王哥儿,你堂伯娘,还有村东头的小翠,不说了,我过去干活去了。”她兴冲冲的走了。
村里人,就算上了年纪,可只要还有力气,那就是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除非真的没活儿做,又或者性子懒的,不然只要还能动弹,大多都会一直干。
明明是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却还要在田地里挥洒汗水,但庄稼人,都这样。
厨房里头要做豆腐皮,还要做饭吃,两个灶台不够用,蒋小一又在院里搭了一个灶台,然后去大房那边借了一口大铁锅,专门搁院子里‘煮’蕨菜。
大铁锅是冬日那会儿大房煮猪食用的,不过最近喂的都是新鲜猪草,不用煮,大铁锅就闲着了,毕竟就是煮点晒干了的红薯藤,又没拿去煮啥乱七八糟的东西,洗刷干净,也能用。
村长一家也去掰笋子了,就是几个女娃也跟着去了。
王哥儿要看孩子,就没往山里去,原先他也拿布带把孩子绑后头跟狗子去摘了一天,不过这时节山里蚊虫多,去了一趟回来,孩子瞧着是直接胖了两斤,村长心疼得要命,就没再让他带孩子去,不过来蒋家干活却是行的。
虎子也懂事,王哥儿背着他坐凳子上剥笋衣,他也不哭闹,安安静静的,大概是瞧着这地儿陌生,眼睛还咕噜噜的转。
院子里放了三张竹席,还有六个箩筐。
箩筐是装野果子的,陆家汉子正巧的背了一箩笋了,称了重,便熟门熟路的倒在了竹席上。
蕨菜和笋子要堆成小山。
堂奶奶剥着甜笋,指指一旁的春雷笋,问蒋小一:“这些不用剥吗?”
“不用。”锅里的蕨菜已经焯好水了,蒋小一捞起来放簸箕里,王哥儿立马接过,拿去一旁撕。
时不时的就会有人背着野菜和果子来,蒋父拿着称一直站院子里没敢离开,还好厨房里头还有柳哥儿在忙,不然他怕是都走不开。
后头赵富民和赵主君来了,两人接了这活儿,蒋父让蒋小一在家,他自个去出摊,白小子说铁板豆腐天气热了怕是不好卖,趁着这会还凉快,多卖些,一天一百多两百文,一个月下来也能赚不少呢!
院子里众人忙得热火朝天,虽是好奇蒋家收这么多笋子干啥,但也没开口问。
晚上趁着蒋父睡着了,白子慕和蒋小一悄咪咪开了门出来,把剥好的甜笋和洗干净利落春雷笋全部移进了空间袋里,几大筐的野果子也全倒了进去。
这会儿没得空,野果子只能等后头空了,再慢慢熬成果酱。
笋子则是留夏季来了,做成手剥笋和泡笋搁客栈里头卖。
蕨菜煮过了,也放空间袋留着,到时候要卖了,直接拿出来,放了料再拌一拌,立马的就能卖了。
这会儿正是野菜、野果泛滥的时候,不管是啥,多了都不值钱,现在直接做泡笋和凉拌菜卖并不划算。
而且等着天气热了,客栈里头的烤鱼怕是不会那么好卖了,毕竟大热天的,老百姓会更喜欢吃点凉的、开胃的东西,热乎乎的,吃了一身汗,大多数人都不爱吃。
到时再推几样小凉菜,想来会受欢迎。
山里的蕨菜、笋子被摘得多了,有些几乎是刚破土,就被人给挖了,山里没得摘了,有些便回娘家那边去。
柳江村离得近,有些孩子也会跑这边山脚摘野果子。
今儿柳江村几个老人家正在村口大榕树下唠嗑,就见林家的和几个妇人又挑了笋子往外头走,不由羡慕。
“林家这几天光是卖笋子,怕是都赚了半吊银子了吧!”
“估摸不止,哎,怎么顾家的和黄家的也去了?”
林家闺女前几年嫁去了小山村,有这关系在,林家的才能拿笋子去卖,顾家和黄家在小山村那边没亲戚,咋的也挑野菜过去?
这蒋家会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