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还支着摊子摆着笔墨,能现写现卖。
沈青越都看乐了。
今年姜望南和姜树都在码头,姜大望和家业都被哥哥拉去码头帮忙了,赵先生也只给村里每家写了两副对联,他还以为今年村里没人卖对联了呢,不曾想这事业竟然后继有人了。
沈青越:“好卖吗?”
姜壮壮:“还行,我们比别人便宜一文钱!”
嗯,他们字比别人摊子上看上去也稚嫩一点。
不过百姓大多不识字,他们写得足够端正,有人冲着实惠价来看。
他们人多,别人问写的是什么,哪个也能给念念,若是对方想要什么,他们也能给现写。
现场定制,还不加钱。
不过总共就那十几副词,就在家旺手边放着,沈青越过去一瞧,赵先生的字迹,给他们准备的小抄。
沈青越:“你们能赚到钱吗?”
“嗯!”几个孩子都点头。
纸是姜大望帮他们找的,他们家在山道上摆摊卖纸笔常从那家买,买红纸也能给优惠一点。
墨是书院发的,家旺那块还是表现好先生奖励的。
笔是姜大望大嫂那买的二手货,很便宜,可惜那没大号的笔,最大的笔还是他们几个一起出钱买的。
家业也出了钱。
对联的尺寸和怎么裁剪,也是几个孩子精打细算过的,一张大纸一寸不浪费,这笔买卖唯一可能发生亏损的地方就是家旺、姜松和赵舒云写错字。
好在他们青竹书院的门面很稳,他们昨天就写一天了,都没怎么写错字。
就是三个扛大旗的学霸越写越觉得快不认识最常写的那几个字了,写到后面还得问问别人写得对不对,睡了一觉这种晕字的症状才好了。
沈青越听得哈哈直笑。
他小学写检讨,一行字抄了一百多次也这效果。
为了支持他们的事业,他和姜竹也买了几份,反正家里房间多,随便贴哪儿都是红彤彤的有过年的气氛。
几个孩子摆摊大人也不怎么放心,果然没走几步,就看见了他们村里好几个摊子。
姜壮壮爷爷在卖粮食,姜松爹卖的是自己扎的普通灯笼,姜田爹在卖冬笋和干菜,江顺子家弄了两辆板车卖豆芽,姜正的豆腐摊也在这儿,生意还挺红火。
家俊和家业在码头铺子那,家慧还是没出阁的姑娘,不好出门抛头露面,吕香梅就跟他出来了,夫妻俩一个收钱一个装豆腐,动作又默契又快。
姜竹过去打了声招呼,给他们分了些沈青越买的吃食和两把虾。
问起家俊的婚事,吕香梅笑得开心。
家里的房子趁着书院放假后的清闲都收拾好了,腊月张师傅捎信过来让姜竹去买瓦的时候,姜正跟着去了一趟,把老屋子的瓦也换了。
今年家里赚钱多,家俊自己又能赚钱,前些日子他们商量着把家俊那屋里的桌椅旧床也搬出来,换了新家具。
床是姜大山和姜正一起打的,家俊回家了就搭把手,支帷幔的柱子还有屋里的桌椅、衣柜、洗漱架都是从镇上买的。
尤其那张梳妆的桌子,还是他从码头费劲儿拉回来的。
上过漆的桌子,再摆上他先前淘的漆器首饰盒,新买的铜镜,在整个姜家村都数得着的讲究漂亮。
刘家过来商量婚礼细节时瞧了新房的布置,看得也喜气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