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之后,都不用她问姜竹和沈青越了,变成他们俩每天问她中午吃什么。
在梁玉兰主持下,他们午饭餐标还省了点儿。
菜是不可能买的。
山上只要有野菜,不可能买一点儿菜。
姜竹家腌多了太咸沈青越吃不了闲置的咸菜被她征用了。
炒菜的时候切点儿咸菜进去,还放什么盐?
新鲜的野菜能腌的也腌上,反正咸菜罐子都是现成的。
她还和吕香梅讲价,每天要豆腐,得给他们算便宜点儿。
更绝的是她跑去卤菜家买卤汁。
人家不卖卤汁,她就给沈青越随便买点儿卤菜,让人家多给舀几勺卤汁。
菜是沈青越的,不算在他们的伙食费里,卤汁被征用,相当于不花钱多了一个香味儿,用来炖菜就很好吃。
在她主持下,沈青越原本定的一人一天十文钱的餐标,直线缩水到了五文。
最厉害的是她竟然能保证每天有点儿荤腥,大家吃得还挺开心。
要不是山下房子弄好了,梁玉兰都要瞅上姜竹家院子外面一块儿平地种点儿豆子杂粮,再种一茬菜了。
选了个吉日,大伙儿一起往下搬。
他们的新宅子其实相比宅子,更像是个大仓库。
盖得最精细的屋子,就是将来用来放竹帘的仓房,连门都比其他几间屋子沉一些。
干活用的屋子也比正常人家的主屋宽大很多,每个屋子都留了较大的窗,方便采光通风,厢房外面也专门修了有顶的走廊,往后天气热,房间闷的时候,他们也可以在廊下干活儿。
他们还盖了个不算小的厨房,将来一大群人要在这儿吃饭呢,得留足做饭的位置。
除了这些,沈青越还在每间屋子里做了壁炉。
冬天是要猫冬休息的,但入秋天气就开始冷了,下雪停工前有炉子取暖也方便些。
除了这些,就可谓家徒四壁了。
不算厨房的锅灶,他们什么家具都没。
搬过来当天,大家干活儿用的板凳都是从自己家拿来的。
还是姜竹后面把盖房子没用完的木头拢了拢,做了一堆木板凳,才结束了自备小板凳的窘境。
开始这些天,每天都有过来串门瞧稀罕的,他们作坊成了村里老头老太太新的聚集地。
沈青越和姜竹每次来,都能看到一些坐在他们院子里编草鞋、编扇子的老人。
看就看吧,反正也没什么不能看的机密。
倒是因为他们常来,本来想上山而不能的年轻姑娘们,也凑到这儿来打络子了。
村口太开阔,是老人孩子的地盘。
一般人家里也没这么大的屋子,还是这儿好,宽敞人又多。
男女老少都有,做竹编的大嫂们还爱在回廊下面干活儿,篾匠们一般都在院子里,屋子倒是空出来给她们用了。
门口门槛上还会坐几个老太太,有人带着孩子过来,在这儿聊天说笑打络子,绝不会被传出闲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