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雇来砍竹子的,就是姜竹六堂哥姜齐,姜齐对姜竹家山和竹林也熟,姜竹随便教一教他就能认出新竹子老竹子,人也年轻有力气。
姜竹没给他具体安排每天必须砍多少竹子,只要供得上用就行,他哪天有事,提前把竹子砍出来就能去忙自己的。
另外逢年过节他们也是放假的,不过这时代没有带薪假期那一说,沈青越也没提,只默默想着过节时候给大家发点儿福利算了,一步步来。
他们砍了一天竹子,第三天开始,进入竹编工作。
篾匠们开始破篾做篾条,其他人拿着先前姜竹准备好的篾条跟着姜竹和沈青越学怎么编。
演示是姜竹来,但每个人负责哪儿,怎么看图案,是沈青越来教。
他们现成用绳子编出图案的样品竹帘就一个,更早一版是图案拼的,沈青越还往上面画了些细节,都放到房间给她们当参考了。
不过就这么比着编,适应到上手,也用了将近三天才把流程理顺了。
为了防止她们看混乱,沈青越还找了绳子和布条,夹进样品竹帘里做分隔,有东西隔开,她们只要数数自己要编的位置就好找多了。
这三天沈青越什么都没干,尽在前院纠错了。
开始编竹帘第二天,本来安排在第三个位置的大嫂和最后一个大嫂换了换,把记性好的放到了最后面了。
起初大家觉得最后一项是最轻省的活儿,实际干起来才发现,需要靠最后一个人拿竹板纠正的碎活儿特别多。
搞得原本安排在最后的大嫂眼睛都花了,没坚持过两天,自己都不自信了,越看那图越不像只鹤。
换了人之后她轻松多了,还是编东西更实在。
不过这也和大家才开始还没怎么上手有关系,每个人衔接的位置容易不流畅,而且样品少,她们不能拿到跟前比着编,靠眼睛看来确定位置本来就容易出错,连沈青越看多了都有点儿眼花。
等熬过前几天,他们的竹帘编够十二个了,每个人脚边都有能比着来的样品做参考,效率一下就高了。
前几天篾条根本用不完,每天甚至都用不了一半,下山时候大家都蔫头耷脑的,觉得这六十文赚得怪亏心的。
到后面上手了,篾条嗖嗖地用掉,一会儿一个过去抓一把,一会儿一个过去抓一把,把来了几天,每天坐院子廊下边聊天边干活儿的四个篾匠都搞得话少了。
除了开始两天上手示范,后面就在忙着给沈青越做书架的姜竹也不得不过来兼职半天。
姜松更是从最后一步拿竹板帮忙调绳子位置,摇身一变,变成了专门刮篾的小帮工,每天下午来了就是刮篾条,连姜齐砍完竹子了都要过来帮会儿忙。
期间池远舟邀请沈青越和姜竹去茶市玩儿,沈青越给拒了。
他们忙着一鼓作气呢,现在大家正是士气高涨又新鲜的时候,茶市哪年没有?明年再看!
沈青越:“做生意不能厚此薄彼,你别只忙着卖茶忘了我的书啊。”
“没忘没忘,卖着呢!”池远舟心想你也好意思说,因为忙着画蒙书,还给张叔阳画封面,说好的探案故事现在还没个影子呢。
不过他们家工匠也实在是刻不过来了,等《长腿鸟》下本快刻完他再来催也不迟。
池远舟参观了一圈儿,觉得他们的竹帘倒也还算新鲜精致,“沈兄,你们这帘子要多少钱卖?”
沈青越:“不零售,你要的话,友情价,三两银子一个,优先给你挑。”
池远舟觉得挺划算的,县城没什么花样的竹帘子也要二两银子呢,这东西实用,家里喝茶、会客的地方都能挂,他们家书铺也能挂,“就是这个季节挂竹帘显得冷了点儿。”
沈青越:“我们编着也冷啊,你到前院看看,看上去轻松,谁手都冻得凉冰冰的,就这么几天,我们好几个大嫂手上都要冒茧子了。篾匠师父更不用提,本来就是一手的茧子。”
他们主要想夏天卖,编可不就得提前。
哪怕腾了屋子,但是破篾的,还有最后打磨边缘,都会到处飞竹屑,不能在屋里干。
屋里空间确实也小一些,只要没刮风,不是太冷,大家还是更愿意到院子里干活儿,光线也好,但冷。
初春季节只有中午还暖和一些,冷了还得挪回屋子里,坐在那儿干一天活儿,还是很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