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他所知,池远舟岳父从难民里挖了两个衢国来的纸坊工匠,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抄出来的竹纸更薄,更细腻,造价还更低些了。
卖到现在,他们第一册利润很高,第二册还是让一让利吧。
买书的主要是小朋友呢,普通人家小朋友攒一年都不见得能攒够三百五十文钱。
“对了,你家纸坊要用竹子吗?”沈青越问起来。
去年他们忙来忙去的,都没往纸坊卖竹子,也没怎么卖树。
今年开荒会清理一片竹林,肯定要砍竹子。
老竹子可以留下来做建材,嫩竹子可以用来造纸。
笋是挖不完的,林子里很密,可以间苗式砍一砍。
第134章 谈价(二更)
纸坊是需要竹子的。
不过宝峰县的纸坊都集中在南边, 从姜家村送过去,差不多要走一天, 路途很远。
纸坊更愿意在周边近处买,如果当初不是姜竹实在没什么赚钱的营生,也不会往那么远卖竹子。
得租车,新砍的竹子又沉,一车装不了多少,路费太贵了。
姜竹如果想卖竹子, 也得想办法自己往纸坊运。
不过纸坊除了要竹子,还要麻和构树、桑树之类的皮。
只用从每年的新枝上剥下来树皮即可。
路途远,还是卖麻到纸坊更划算一些。
沈青越想了想,作罢。
既然如此, 还不如留着竹子做竹编。
今年他们可以早点儿开始准备扇子。
也可以编些有花样的篮子、筐子之类的。
姜竹编不完,可以找别人一起编。
竹子卖给谁不是卖, 卖给本村人做竹编, 还能带动大伙儿一起赚钱。
趁着张叔阳和池远舟还没下山, 沈青越把姜竹给他做的竹帘拿出来挂上了, “这样的竹帘, 你们觉得卖多少钱合适?”
两人齐齐诧异:
“你们还要做这个?”
“小姜还有时间做这个?”
沈青越:“我们没空, 村里有人有空啊, 做一个需要挺久的, 也做不了多少。”
姜竹冬天时候做这个做了差不多半个月呢。
如果分工兴许能快一点儿, 经过先前走马灯, 他发现大家还是挺会分工节约时间的。
姜正家, 就是刀工更好的姜正和家俊来削竹子做零件,家蕙和石生帮他们糊灯笼,家业负责拼成灯笼。
开始慢, 后来还挺快的。
他们的竹帘可以让会破篾的只破篾,再专门找一两个人过剑门刀刮篾,让会编席子的来专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