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青竹 寓风 2094 字 1个月前

若是哪年哪里发了什么灾,国库缺一笔钱,可能就会多印点儿茶引子来补这个窟窿。

当然各地情况不一样,有的地方歉收,有的地方丰收,也会做些细微的调整,好叫全国的茶价不至于差别太悬殊,弄坏了市场。

毕竟除了达官贵族,普通百姓也是要喝茶的。

要是茶价贵得离谱,百姓争相种茶,良田改茶田,必定要出乱子。

若茶价崩得离谱,既伤茶农,也伤朝廷的税收。

贵了贱了,都是无端一场乱子。

朝廷有朝廷的大账,小县城有小县城的小账。

茶引子虽然是朝廷批示后郡里印,但产区毕竟是产区,也得分一部分到县衙,让他们也留点儿甜头。

因为茶引子有限,一般都是溢价卖的。

能从郡里买到茶引的都是大商户,财力、实力稍微差点儿的,则几乎家家背后有背景。

那些实力不够,又没背景还走不起大门路的小茶商,就得到县城内想办法。

而倒卖茶引子赚的溢价、差价,就是默认给下面的一点儿好处。

当然茶引子到了县里,也不是全都攥在县衙。

大虞茶税很重,且不止向茶商收税,也向茶农收。

有茶园的大户也是县里的门面和主要的财政来源,有了茶引子,也得分给他们一些。

要不然,人家辛辛苦苦出钱出人出力种出来了,好家伙,自己不能做主卖,卖多少卖给谁自己说了一点儿不算,还没有定价权,那忙来忙去图啥?

给别人赚钱?

谁都要有意见。

不过一等、二等的都扣在郡里,这些也是要供给京中、郡里的达官贵族的,三等、四等的茶引子才在市场流通,且主要也是在郡里卖给大商户,到五、六等的,才轮到县里。

那些没门路的小商户能弄到六等就挺拿得出手了,普通百姓喝的,一般就是六到九等。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往上报的时候,茶农、县衙、郡衙,层层都会保守着报。

报少了好办,最多不过茶产量高了茶农留着自己喝,再不济烂在地里也没什么大不了。

报多了,最后没那么多茶,到时候上哪儿补窟窿去?

尤其是前三等的茶,那都是真金白银的东西,想补都补不起。

于是,几乎所有茶园其实都会比实际报上去的多收一点儿茶。

这就导致,几乎所有等级的茶,也会有那么一点儿盈余。

只要有足够的门路,哪怕拿到的是九等的茶引子,只要有斤两,实际买的时候买家、卖家私下悄悄暗地操作,可以以九等的茶引子买到五等、六等的好茶。

好多茶园子就靠这个盈利。

不过不是熟人介绍的,一般他们不会冒这个险。

一斤两斤的尚好,多了一旦被查到,涉及百两之上的金额,遇到朝廷严抓严打,是要流放的。

为了保险,还有另外一种倒卖的方法。

茶园多余的茶不卖,“送”给茶农、亲戚、朋友回家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