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的是大道。
回到正经事,这次的采访人数虽然少,问题反而质量颇高。
两组接连询问,不争不抢,交替之间卡点刚刚好。
最重要的是,对刚才kc区的讨论内容,他们也都听见了,并结合了丛澜之前回复过的话来进行提问。
“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或者说,更容易受伤的方式,更改了自己的3a跳跃,对你来说也是新阶段的新目标吗?你对4a的执着,让人感到可怕。”
“你所说的不是每一次上场都是为了下来,你的新3a这次又是满分,它很困难,格外讲究技术,但你每次跃起都不曾胆怯过,它也是这句话对吗?”
有人评论,丛澜赛前的宣传视频里,那句话太过矫情。
花滑能有什么危险?
怎么就上场不能下场了?
也许没有太高的概率会被担架抬下来,如短道,如滑雪;
但有太高的概率在冲击新难度时,被终止竞技生涯。
两个提问的人都认真地准备了问题,赛前就做好了,现在又结合赛事里发生过的,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补充调整。
丛澜很喜欢这样的提问,而且大概是因为人少时间多,一对二离得也近,他们的措辞温和了不少,没有那么的尖锐。
尖锐不一定都是刻意为难,她尊重每一个兢兢业业的人。
特意调整措辞后的问题,失去了尖锐的外衣,但能凸显两人的温柔。
丛澜:“是为了4a所以练了新的3a,它的起跳与4a很像,包括收紧和旋转,其实都是4a的基础上做出来的调整。我确实今年瞄准了4a,前三年就开始了练习,但次数非常少,因为担心影响到正常的比赛,再就是筹备平昌赛事。去年和前年的时候,四周跳挤占了我大部分的时间,4a方面也没有特意去做大量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