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有时候人怕什么来什么,前几年康熙自己培育了一种新的稻米,被称为“御稻米”或者是“御米”,康熙满心欢喜在京城周围推广,结果大获成功,相对于普通的稻米,这种稻子产量高味道还好,不是吹捧康熙,是吃过的都说味道好。

奈何北方没有南方气温高,在北方也仅仅是一年一熟,康熙盼着这种稻米到了南方一年两熟,就把推广工作交给了李煦。

某些时候康熙也有种盼着好事成双的心思,今年他六十大寿,推行的稻米在江南也能大获成功这让他在心理上有一种满足感。

然而李煦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马上要收割了,这种稻子压根不是康熙盼望的高产模样,这次推广可谓是失败了!

这消息到了京城康熙大为光火,这要是在北方种着不行也就算了,明明北方都能种得好好的,南方怎么就不行了!

特别是南方苏州一带在李煦的要求下百姓们都种了,这临收割的时候发现稻穗居然是瘪的,下半年吃什么喝什么?

百姓们因此号啕大哭,官府也着急了,收皇粮国税和储藏粮食都是大事儿,这要是完不成怎么交代?

因此李煦的折子一封接着一封送到京城,把康熙气得把折子直接摔了!

折子里面说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样的话。

康熙气得大骂李煦后问左右近侍和一边的起居注官:“他是觉得朕没读过晏子使楚吗?”

这话左右哪敢回答。

康熙坐下后还是很生气,北方都推行成功,为什么南方不行?说什么橘生淮南淮北就是搪塞之言,难道北方的稻子在南方就长不大?

必定是李煦没有用心做事!转念一想,李煦这人也有可能是上心了的,是别的人没领会推广的苦心。

因此康熙就决定派人去看看,一是查看这稻米为什么没推广成功,二是查江南官员为什么不好好推广稻米,三是看看今年局部歉收会不会影响当地物价,看需不需要提前运送粮食赈灾。

这钦差人选康熙第一个想到了王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