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衙门负责内河的这些人,一方面漕工骂漕运衙门不把人当人,一方面又确实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连年亏损,怨声载道,将来也要防止铁路衙门出现如漕运衙门此等尾大不掉之势。”

所以海棠反对让权贵插手。

康熙考虑的是另外一个方向,他主张给权贵们分些好处,要不然这些权贵凭什么拱卫皇权?

但是也没必要这时候和孩子们争辩这个,他就说:“朕知道了,你去隔壁吧,老四留下。”

康熙在海棠走了之后问他:“刚才你妹妹说的你都听见了吧?此事很重要,您是怎么想的?”

四阿哥心思急转,立即说:“儿子听您吩咐。”

“朕是觉得你为人认真,像是这种大事朕还是信任自己的儿子,然而你这些兄弟你也是知道的,老三老五面软,老六老七老十一身体不好,老九和老十那一摊子事儿离不开人,剩下你和老八,老八做事毛毛躁躁,不如你。”

要是放在去年,皇父说起这话,四阿哥都感动得嗷嗷叫着给皇父分忧了,这事儿他也想去,但是眼下真的不好冒头。

四阿哥想到一个人:“儿子为人死板,常有人说儿子不顾别人死活,修路这事儿儿子倒是想去,只是民夫众多,沿途经过了很多地方,儿子倒不是怕得罪人,就怕自己控制不了敲打地方官员出事儿了,您若是让儿子去,儿子绝不说一话,路修不好不回来了,只是有个人比儿子更灵活些,也可以信任,儿子向您推荐他,若是您觉得行,就他去,您觉得他年轻,儿子去。”

“十三?”

四阿哥摇头:“不是十三弟,十三弟不行,他比三哥他们还面软,那人吃硬不吃软,看到有那日子过得苦的求他,他必是乐意帮一把,然而这么大的工程,花钱要节省才行。儿子说的是十一弟。”

康熙对十一常常忽略,听四阿哥说起来就有些疑惑。

四阿哥说:“十一弟办过的事儿从不出错,不信您回忆一下。”

还真是这样!五阿哥搞不好的事儿交给十一,十一就能办得妥妥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