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得知十一有正经事做非常欢喜,倒是舒宜尔哈很惊喜,跟五阿哥说:“十一哥哥这想法好啊,到时候姐姐用完了给哥哥他们用。”
她的意思是给九阿哥和十阿哥用,这两人每次回来都抱怨运输艰难,如果造办处能造出能长途运输的车子来,九阿哥和十阿哥每年能少受罪。
五阿哥瞬间觉得舒宜尔哈这想法不错,对着舒宜尔哈夸了几句,觉得排行十一的都是聪明人,立即派人去找陪着九阿哥行商的管事,让管事把路上遇到的路况跟造办处说明白。
折腾了大半个月,第一辆车被造了出来。用木头做的车子,看着就是一个大车斗,四四方方,还有栏杆。
车子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是小小的锅炉,除了锅炉还有两个人的座位,一个人负责给车子转动方向,一个人负责给锅炉填煤炭。煤炭、锅炉,备用水桶、两个人的座位加在一起占据了车子的二分之一。后面就是放粮食的地方,经过计算一车能拉三十石。
而且三十石还不是运输能力的极限,考虑到道路不一样对车子的磨损不一样,三十石是最合适的运送重量,如果硬要加重量也行,就怕半路车子散架了。
三十石不算多,但是这车子一天能跑四五百里,这已经很不错了。
康熙饶有兴趣地看着这车子,跟身边的人说:“装上粮食试一试,晚上前回来,看看路上可顺利。”说完把造办处的人叫来问能不能做得更大一点。一群三等侍卫在车里装了粮食,其他人纷纷上车坐在粮袋上等着出发,有人算人和粮食的重量,有人抬着煤炭放车上,看着现场忙碌着,造办处的大匠忍不住摇头,跟康熙说:“皇上,过犹不及,不是不能造得更大,只是造得大了各种毛病就出来了。锅炉大了却力气不足,现在这么大,一袋煤能跑一天,做大了一圈可以多装了一千斤粮食,但是烧掉的煤炭多了两倍。还容易烧干,一旦烧干这锅炉就废了,路上没处修就彻底坏事了。再有就是里面气多了容易炸,锅炉大了很难把握。还有就是容易坏,路上颠簸,封得好好的炉子一旦跑气儿了也不能用了。”
康熙听明白了:“眼下这是最合适的?”
“是,是最合适的,最不容易坏在半路的。”
康熙点头:“稳妥些好啊!宁肯少装些,只要能平安到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