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却说:“如今咱们入了关,朕每日都在把握其中的尺度,该如何治理汉人,又该如何让满汉相处,这里面汉人最在乎的是什么,做什么能激起民愤……这些不得不考虑,不得不反复衡量得失。究其原因是咱们满人太少汉人太多。以少数治理多数,不得不妥协些什么。
汉人的先贤说有教无类,但是这里面是不算女子的。宫里有什么行为天下都看着呢,如今天下才算是安定了一些,不能因为一个公主入学让江南再起波澜。毕竟江南各处,甚至是江北的晋冀鲁豫各处,都有大把的乡贤和那些迂腐的夫子反对女子读书和抛头露面。那些愚夫愚妇只会听从那些乡贤老爷们的,都是些乌合之众,脑子里一团浆糊,有几个会动脑子想事儿的。”
太皇太后明白皇帝的意思,如今天下求稳为上,用汉人的玩法来治理汉人。一旦天下动荡,弹压起来十分费力,眼下八旗没以前那样有锐气了,能征善战的几位王爷都去世了。如今算来,这是满人的第二位皇帝入住中原,汉人说胡人无百年国运,有前元的例子在前面,而且太皇太后自己就姓博尔济吉特,她很懂康熙的担忧,作为一个一辈子浸泡在权术中的女人,哪里能不了解皇帝的恐惧。
她想了想就说:“这事儿好办,让知道的人闭嘴,就按她说的,是科尔沁送来的孩子,是太后养育宫中的小亲戚。也不必跟着那些蒙古孩子住在一起,令她白日上学,晚上还回寿康宫。如何?”
康熙看太皇太后和太后都同意,也只能退一步:“这么糊弄着是因为小的时候男女孩子都是一样的,但是长着长着他们都不一样了。也不知道这孩子到底是不是脑子一热才闹着要读书,在朕看来,倒不必答应她,只是她现在闹的您和皇额娘都知道了,让她跟着去读书也行,不能露出一点消息出来,且,她八九岁了必须回来,朕只答应她跟着读五年的书。”
太皇太后知道他不可能再退步了,点点头:“就依着皇帝。”
太后还在迷糊呢,看他们祖孙不说了,缺心眼的问:“到底答应还是不答应?我可是跟胤祺保证过了,要让他和妹妹一起读书呢。”
都知道她缺心眼,所以太皇太后和康熙这一对祖孙都没说什么。
康熙站起来告辞:“这边的安排就全托给老祖宗了,为了朕父女的事儿,今儿累着您了。”又跟皇太后说:“皇额娘,您坐会吧,朕回去了。”
他往后退了几步转身走了。
太后立即站起来:“皇帝,话没说完呢。”
太皇太后拦着她:“说完了,你坐着吧,让你的人都过来,我事儿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