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还能降低边将反叛的风险。
当时,身为兵部尚书的王崇古开始着手此事,分批少量将哱拜的部下与军队调往全国各地。
哱拜虽然心里有点想法,但全国各地都这么干,也不是只调走了他的人,戚继光、李成梁、麻贵、刘显都被抽走了精锐,他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况且,此事由王崇古牵头,他在大明能有如今的地位,全都是王崇古给他的,他更不敢有半句怨言。
三年多时间,连他儿子都被调去了别处,新来的官兵,又不是他的家丁,听从总督和总兵的调遣,他这个副总兵的权力正逐步减少。
过两年,王崇古还打算将他也调去别处镇守,远离宁夏。
朱翊钧与冯保和张居正讨论过此事,二人都认为这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在万历三大征中,哱拜的叛变虽然存在许多客观因素。但哱拜身为外族,在当地势力过大,朝廷难以控制,却也是主因。
如此,便可将此事件扼杀在还未萌芽的阶段。
朱翊钧对于王崇古的处理非常满意。当初,高拱、张四维都走了,唯独留下了王崇古,的确是明智之举。
朱翊钧正打算给他封赏,谁曾想,第二日,一封弹劾王崇古的奏疏就出现在了朱翊钧的御案上。
南京御史陈堂,以及他的同僚刘铉、彭应时接连上奏,抨击王崇古松弛边防,便利敌人。与此同时还将方逢时也牵连进来,说他们在宣府与鞑靼往来密切,常有密信往来,恐泄露大明之机要,从中牟利,望陛下明查。
此时,王崇古就在文华殿,朱翊钧把奏折拿给他看,本也是图一乐。哪知王崇古蒙受冤屈,跪地争辩一番,脱口而出“请陛下准许臣……”
“王尚书!”朱翊钧的声音沉稳有力,“想好再说。”
满朝文武都知道,皇上最不喜欢大臣受了点委屈就动不动撂挑子走人,王崇古也是一时激动,差点说错了话,赶紧叩头谢罪。
朱翊钧也不计较,反而安抚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