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他无大碍,才松了口气,说明自己的来意。
竹筐内,是他费尽心血,踏遍名山大川,历时四十四年,完成的著作。他说王世贞懂他,一定明白他这部书的价值,希望对方能为其作序。
王世贞只是在御前告了张居正一状,就从正三品大理寺卿变成了穷乡僻壤的知县。
从南京到宁夏,要走多少路,他都不敢想。甚至悲观的想,这辈子恐怕没什么机会重返中原。
思及此,他哪里还有兴致为人作序,甚至都没想起来,这个人是谁。只招手唤来两名衙役,将人请了出去。
衙役以为那老人是来攀交情的,很是粗暴,险些将人推倒。
朱翊钧眼疾手快,扶住那人:“你来的不是时候,王大人没这个心情。”
老人叹一口气:“那年我刚着手著书,凤洲先生看过,说待此书完本,一定为其作序。”
朱翊钧接过他的竹筐:“不就是作个序吗?又不是非他王世贞不可。”
“这样,你跟我回去,等我把这些书看完了,我给你写。”
作者有话要说
剧情需要,时间线、人物年龄和历史出入很大。
第253章 老人不认识他,也……
老人不认识他,也不知他一个年轻后辈,怎敢夸下如此海口。
请名士作序,那是助声威,添光彩,增价值,提档次。
这年轻人长得倒是不错,但有什么用呢?
那些书卷是老人毕生心血,一路背来南京,如至宝一般小心翼翼,从不离身。
他连忙伸手要拿回来,朱翊钧却把竹筐递给骆思恭,嘱咐道:“仔细拿着,不可有任何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