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页

“隆庆五年这次议和也是如此,蒙古人三分两次要求使臣亲自前去帐中和谈,文官们互相推脱,都不愿意前往。只有蔡可贤大义凛然地站出来,表示不能叫蒙古人看轻我大明!”

“遂带上随从,亲自出长城,到蒙古营帐,与三娘子叙宾主之礼。”

“三娘子见蔡可贤赴约,喜不自胜。又被他的威严和胆识所折服,和谈颇为顺利,蒙古人未有别的索求。”

“蔡可贤为此作《塞下曲》十首刻于马市石上作为纪念。”

“王总督因此大加赞赏,称蔡可贤的胆略可与唐代郭令公单骑退回纥兵相比!”

与唐朝名将郭子仪相提并论,这个评价属实是相当的高,可见,这个蔡可贤绝不仅仅只是长得好看,应该确有几分军事才能。

后面的故事与前一个版本相同,有心之人嫉妒,言官弹劾,蔡可贤罢官而去。

朱翊钧问方逢时:“你是当时的巡抚,应该见过这个蔡可贤,你对此人有何评价?”

方逢时思忖片刻才道:“蔡可贤为人精敏阔达,勇于任事,而内行甚谨。”

“内行甚谨。”朱翊钧重复了一遍这几个字,随后站起身,“去看看他写的《塞下曲》。”

这倒是不用专程去看一趟,吴兑写下来给他看便是了。

《塞下曲》一共十首,写的的确是但年隆庆和议的事,不过,吸引朱翊钧注意的偏偏是其中一首吟咏三娘子:“宠冠穹庐第一流,自矜娇小不知愁。谁禁黑水阴山外,别有胡姬叹白头。”

三娘子亲口对朱翊钧承认了,他倾心于蔡可贤,从方逢时的叙述中,不难听出,此人也的确有胆略,也有军事才能,是边关文臣的绝佳人选。

至于他究竟和三娘子有没有“同眠树夜”,朱翊钧没问,也不是特别关心。

他更好奇的是,这个蔡可贤究竟长得有多好看,能把一个已婚已育的异族女子迷得神魂颠倒,时隔四年仍对他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