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页

朱翊钧回到清宁宫,拿出那本奏章来,那是海瑞自己呈上来的,奏章内如主要是向皇帝和朝廷汇报他这半年多来的工作。

那些高拱和徐阶的党争、士大夫的诉苦、科道官的弹劾,朱翊钧其实没多少兴趣,他真正感兴趣的是这本奏章里提到的,关于推行新政的内容。

之所以没有拿出来和隆庆

讨论,是因为他对这个新政也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看隆庆那个样子,这也“不甚解”,那也“不清楚”,朱翊钧觉得,他父皇也未必能搞明白。

这篇奏疏很长,延续了各位大臣书写公文的一贯风格,洋洋洒洒几千字,有效内容需要阅读者自己提炼。

其中夹着内阁所拟的票签,但朱翊钧还是亲自将这篇工作汇报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看完了。

奏章中,零零碎碎讲了许多海瑞这半年多来在应天十府的工作,除了巡视境内河流,兴修水利,通流入海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推行新政。

朱翊钧感兴趣的正是这个新政,他拿出一张纸,一边看,一边将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冯保走到他身旁,低头一看,只见纸上写着醒目的四个字——“一条鞭法”。

朱翊钧合上奏章,问冯保:“大伴,这是什么意思?”

冯保拿起那封奏疏随意翻了翻:“这上面没说吗?”

朱翊钧说道:“只说是一种新的赋役改革,没有展开具体说,我看得不是很明白,只知道触及了当地士绅权贵的利益,阻力很大。”

说到这里,朱翊钧忽的灵光一闪:“这……会不会才是这么多言官弹劾海瑞的真正原因。”

冯保看着他,十来岁的孩子,竟然能有如此深层次的思考,实在了不起。

他笑道:“我想,关于这个‘一条鞭法’,由张阁老来给殿下细讲,最合适不过。”

朱翊钧歪头:“为什么?”

“因为这就是内阁给海瑞的任务呀。”

于是,第二日进讲结束,老师没有拖堂,学生倒是把老师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