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页

但张居正却推荐了另一个人——江西按察使殷正茂。此人以前是个言官,兵科给事中,当年因为弹劾严嵩的亲戚,又劝谏世宗不要沉迷斋醮,差点挨了顿廷杖,然后就被外放了。历任广西、云南、湖广兵备副使,再迁江西按察使。

朱翊钧还在世宗身边的时候就明白一个道理,这些大臣,绝不会平白无故举荐官员,单纯看重其能力和人品的,有,但不多。

绝大多数都是沾亲带故,要么是学生,要么是同乡,要么是同年,要么沾亲带故。

朱翊钧不用查也知道,这个李延,必定是高拱的人。那殷正茂,就应该是张先生的人。

这个殷正茂的履历听起来实在不值一提,一个言官,他能领兵打仗?似乎李延看起来更靠谱一些。

自从高拱重回庙堂,隆庆对他可谓是信任有加,大事小情,凡是高拱和别人的意见相左,那必定是按高拱的意思来。

高拱本身性子急、脾气爆,独断专横、说一不二,李春芳这个内阁首辅都快被他挤兑成了吉祥物,陈以勤、殷士儋、赵贞吉等人更是敢怒不敢言。

既然高拱推荐了李延,隆庆自然没什么好说的,即可命兵部开始调集兵力,筹备粮草,下旨让李延负责平叛。

内阁大臣退下之后,朱翊钧来到到隆庆身旁:“父皇。”

隆庆摸摸他的脑袋:“钧儿想说什么?”

朱翊钧说:“我觉得那个李延……不合适。”

隆庆向来都会认真听取他的意见,从不因为他年纪小而轻视他:“怎么不合适?”

朱翊钧说:“他至少做了三年两广总督,就像高阁老说的,与叛军交战多次,这么久以来,非但没能平定叛乱,反而让人打到了首府,那我只能想到两种可能。”

“哪两种?”

“第一,他没这个能力,第二,他在养寇自重。”

“不管是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李延都不适合负责这次平叛。”

隆庆又道:“你认为殷正茂更适合?”

朱翊钧诚实的摇了摇头:“我也不知道殷正茂合不合适,但他是张先生推荐的人,那就一定有他的理由,不如咱们叫张先生回来,再问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