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页

张居正便向他解释道:“京察是吏部对在京官员的一种考核制度,洪武时期规定三年一考,后改为十年一考。弘治年间又规定六年一考。目的在于使各级官员能够恪尽职守,澄清吏治。”

朱翊钧又问:“那考核的标准是什么呢?”

张居正答道:“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

“‘四格’为:守、政、才、年。每格按其政绩列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列一等者记名,可优先升任外官。”

朱翊钧似乎对这个很感兴趣:“守、政、才、年分别是什么?”

“守,是说操守,分廉、平、贪;政,则是政务,分勤、平、怠;才,乃分长、平、短;年则指年纪,分青、中、老。”

朱翊钧听后大笑:“那张先生肯定是‘青’!”

自从先帝驾崩,张居正好久没见他这么笑过了。也跟着扬起嘴角:“我不在考核范围内。”

“嗯?”朱翊钧歪头,“为什么呢?”

“因为四品以上官员上自陈疏,由圣上亲自裁定去留。”

朱翊钧点点头:“懂了,怪不得你们动不动就写封奏疏向皇爷爷请辞。”

“……”

那大家都是这样,文人爱面子,用请辞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某些目的,以退为进,这是处事哲学。

张居正没接他的话,朱翊钧又问道:“那‘八法’又是什么?”

“曰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罢,曰不谨。”

“年老、有疾者,致仕;罢软无为、素行不谨者,冠带闲住;贪酷,并在逃者为民;才力不及者,斟酌对品改调。”

这个京察听起来就很有意思,仔细一想,更有意思。京察包括四品以下官员,而所谓的言官,十三道监察御史正七品,六部的六科都给事中也是正七品,给事中从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