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他又说到了自己在东南抗倭的功绩,提督军务,征集粮草,亲督兵将,在一月三捷……细数圣上给他的赏赐,为这份圣恩,他继续矢心为国,殚竭忠谋,劳绩殊常,宜加显擢。
他还表示早在那个时候,朝中就有许多人想要陷害他,是圣上眷顾,才让这些人不敢加害。
这封奏疏还详细记录了许多他在东南抗倭的事情,事实上胡宗宪的主要工作,除了抗倭,还有浙直一代地方政务。
看到这里,朱翊钧才明白,故事里的抗倭,是将军身先士卒,勇士冲锋陷阵,谋士献计献策。
事实上,战争只是抗倭的一部分,两军对垒,或许只是几日,十几日,但背后,胡宗宪这个总督却需要做许多许多事情,比如筹备粮草、疏通运道、从别的省调兵遣将。
他的奏疏当中还提到了许多人的名字,有的朱翊钧见过,有的听过名字,有的外派官员,朱翊钧没见过也没听过。
胡宗宪说,这些人知道圣上对严世蕃、罗龙文深恶痛绝,才给他安了个“假拟圣旨”的罪名,诬陷他,又通贼、冒功,侵匿等罪激怒皇上,不论事实,不讲良心,只为用死罪诬陷他。
而后,他又对自己的罪名通通进行了辩驳,其中所含冤屈和耻辱,行将从纸张中满溢出来。
“臣若不辦证,钳口待毙,诚恐上负圣心,生冒不忠之名,死为盖辱之鬼,臣实死不瞑目。”
“所以含羞忍耻,勉留残喘,甘冒斧锧(砍头)而沥血哀鸣君父之前者,亦以其情之迫于中,而言之不能自已也!惟皇上洞察之。”
朱翊钧就算一目十行,看完这封奏疏也花了些时间,因为实在是太长了。
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朱翊钧是相信的。就冲着他和鄢懋卿对待海瑞截然不同的态度,他就相信,胡宗宪本质上是个好人。
但好人不等于善良,善良的人也当不了好官。他很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朝为官,绝对的好
人和绝对的坏人都是极少的,大部分人都在黑与白,好与坏之间反复游走和试探。
好官带着一棵好心,未必能办好事。
胡宗宪一心想要保全东南他信,没有一点经济问题,那也绝不可能。否则海瑞怎么可能在他爸儿子身上搜出几千两现银。
朱翊钧又把奏疏其中几处地方反复阅读,他竟然从中感受到了一股“杀气”,心中便升起不好的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