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太平的求知欲已就差沒直接寫在臉上,她便直接說瞭下去,“你應當知道,每年參與銓選的官員,包括那些流外官,能夠達到一萬多人。前朝就意圖對這部分人做出精簡,防止官員冗雜,帶來財政負累。現在,倒不如給他們找個好去處。”
“這些通過科舉的官員,或者是以諸多途經成為流外官的官員,其實並不全然適配於三省六部和地方崗位。有些人會寫會說,但並不一定會做……”
將政令落到實處,是需要與人打交道,與輿情打交道的。但很可惜,並不是人人都有這樣的本事。
太平若有所思地點瞭點頭。
她雖不全然明白阿姊所說的不適配,但在前朝那幾位太子身上,從某種意義上也能套用一下的。
武長儀自覺自己在舉例子上很有本事,當即順著阿姊的話點瞭點頭,又問:“然後呢?”
“然後啊……”武清月答道,“然後要給這些人找個好去處。”
武周勢必要跟前朝做出區分。
前朝出於種種原因,這個官員精簡的工作動輒遭到阻力,但在改朝換代一年有餘後,武周卻能做這件事。
當然瞭,先一步被清理出去的,必須是那些在當地戶籍登記上犯瞭大錯,或者是屍位素餐之人。
而後,便是一部分人的轉崗瞭。
“阿姊的意思是,讓他們去地方官學任教?”太平奇道,“可他們會願意嗎?”
就算是流外官的“雜色”,那也有實打實的權柄掌握在手中。不像是地方官學,升遷的路子一看就已經到頭瞭。
但她這個問題剛剛問出,就已聽到瞭武清月毫不猶豫的答案:“他們為何不願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