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著這些官員的行動,用於印刷的便宜紙張和第一份月報也都被送往瞭天下各州。
在此期間,有一批先前在災情中負責調派運輸物資的人,現在也承擔起瞭運送月報紙張的職務。
——正是許穆言手底下的那批轉運使。
往後這個職權應當還得細分一番,但現在,在武周建國的第一年,也隻有這些人能用最是訓練有素的行動,將這些必須盡快送出去的東西,以最低的成本運送到位。
也正因為如此,當武清月越過日月山口後不久,不等她從地方官員處收到這份月報,就已從行軍途經的小鎮上得到瞭數份。
毫無疑問,若是她能收到這份月報,那些民衆自然也可以。
“官學大量擴招,朝堂糊名取士,就連土地的耕作也有瞭更加高效的辦法……”
赤瑪倫翻閱著這份月報,隻覺吐蕃就算不在今年落敗於武周大軍之手,也遲早有一天會在這份崛起的民心之中被沖入時代的洪流中。
她也以一種更為直觀的方式看到瞭百姓的不同在何處。
那是一種人往高處走的蓬勃生機,正在這個冬日紮根於百姓的眼中,或許不等明年春來,就會發芽破土,帶來更多的改變。
戰亂之中百姓需要將情緒寄托於宗教之上,希冀於積攢來世的福報,但現在,他們的面前有瞭一條條切實可行的道路,又為何還要等到來世呢?
更有趣的是,她卻聽武清月有些憂慮地在說,官學的擴招還是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在邊境地帶。
百姓吃得上飯,商賈的貿易也因邊境的穩定而有瞭奔頭,確實是一件好事,但對於官學的招生卻是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