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有他父親在世之時樹立的種種秩序,有各方羌胡在李唐三代延續中不斷被平定瓦解, 世傢大族對於皇室天威的尊重已遠不如漢朝。
五姓七望女在聯姻場合下的尊貴程度尤在公主之上, 正是其中一條外在的表現。
而先帝和他頒佈的氏族志姓氏錄等物,就是希望削減其影響。
但即便……
即便李唐統治江山數十年,在社稷穩固上遠勝過前朝, 一條條詔令也已將皇室推舉向瞭更高的位置,李治依然覺得, 這些專擅於投機倒把的世傢勛貴其實並不覺得李唐能夠傳上十代百代,而是繼續將他們自身的利益淩駕於國事之上!
這讓他不得不去考慮, 比起此前的打壓關隴、扶持關東——
或許直接從根本上削弱他們的力量,會比權術制衡更為有效。
隻要他們無法把控住官員上升的通道,無法讓朝堂之上怎麼用都是有姻親關系的人,他們便不得不對著天皇的種種舉措服軟,不敢再拿出那等盛氣淩人的架勢。
另一個促成李治做出這個選擇的原因, 正是太子李弘的性格。
但凡李弘有阿菟一半的果敢, 李治可能都不需要如此著急於做出這樣的改變。
偏偏這個兒子在循規蹈矩地處理政務批複上的本事尚可, 卻始終少瞭幾分自己的政治主張。
這樣的性格若是做個太子,還能說讓皇帝放心, 知道他絕不會做出什麼違法亂紀、篡權謀逆的事情,可若要讓他繼承大統,那真是個不小的麻煩。
起碼得先給他留夠文臣武將,確保內政外政的交接不會出現問題。還得防止他被那些貪得無厭的世傢所裹挾,讓李唐基業毀於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