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聽他垂眸沉聲答道:“蘇將軍果然是大唐的股肱之臣,安定所舉薦的阿史那將軍也有蕩清叛逆之勇,自還朝之後自當重賞。”
蘇定方能平定這出叛亂讓李治並不太意外,至多就是因為他此次動兵少有損失便將叛逆拿下,多出瞭幾分寬慰之色。
想想此前鄭仁泰能在己方占優的局面下讓唐軍損失萬餘騎兵,更顯得蘇定方辦事穩重妥帖。
隻不過……若僅有這條消息的話,好像沒有這個必要皇後親自來報?
武媚娘接道:“何止是安定所舉薦的將軍該當重賞,您更應該賞的是安定本人!”
“她……”
“她帶兵翻越雪山直入藏原,與東女國會盟發兵,在積石山下伏擊瞭吐蕃援軍。在放人報信於祿東贊後,以唐軍喬裝為吐蕃兵馬,結營於吐蕃聯軍百裡外,祿東贊不敢承認吐蕃援軍覆沒,隻能孤註一擲進攻吐谷渾。”
“然而吐谷渾境內早已被她與裴行儉、弘化公主劃定瞭數道防線,先將祿東贊請君入甕騙入西傾山深處,又以白蘭羌報信瓦解叛軍聯盟,以薛仁貴統兵於後方發起合圍。祿東贊被迫率領殘兵逃亡,卻最終還是沒能逃出生天,被安定射殺在瞭吐谷渾邊界。”
武媚娘說話間握住瞭李治拿著軍報的那隻手。
在說到“射殺”二字的時候,她幾乎是下意識地收緊瞭自己的手,讓人足以在話音的激動之餘,在這份緊握的力道中也能察覺到她心中的不平靜。
可在驟然聽到吐蕃兵馬戰敗,就連其中的大相祿東贊也為安定擊敗甚至擊殺的時候,李治自己心中的驚訝錯愕情緒一點也不比皇後少,以至於竟是下意識地忽略瞭她這個失態的舉動。
“不止如此。”在這安靜的大殿之內,武媚娘在停頓下語氣的一剎,比起平日裡稍顯急促的呼吸也能清楚地被李治聽到,讓他也被感染著心潮澎湃瞭起來。
若是有人能朝著她的臉上看去的話還能更進一步地瞧見,武媚娘說話間目光愈發明亮,其中盛滿瞭這數月的擔憂散盡後愈發真切的喜悅。
“安定與吐蕃做瞭個交易,將祿東贊的屍體交還,但前提是,要對方承認此次的戰敗,在損失瞭三萬多精銳士卒之餘,以禮將文成公主送還大唐。”
“她還在信中說道,因祿東贊的敗亡,加上這送還文成一事,吐蕃權臣與王室之間的爭鬥一觸即發,尚族與論族之間遲早一戰,起碼在數年內沒有瞭進犯大唐的機會。就算對方還有此想法的話也無妨,文成公主在吐蕃居處二十二年,對吐蕃知之甚多,必能助她一臂之力。”
李治正因“文成公主”四字而怔然,就聽皇後已說瞭下去,“陛下,大唐乃是鼎盛之國,何必要以和親公主來維系邦交!何況自松贊幹佈過世後,文成公主本就再難有從中進言的機會。如今吐蕃因折戟於吐谷渾陷入內亂,與其留文成客居異鄉,遭逢危難,將她接回才更能彰顯我天。朝上國的赫赫威風。”
“您說,這消息若是傳至前朝,朝堂之上的百官該當如何贊頌於您呢?”
李治的呼吸也不由收緊瞭一瞬。
在這一層層遞進而來,一條條讓人始料未及的戰績面前,他難以直接自軍報上看到文字,也讓他近乎本能地跟著皇後的語氣而走。
在她止住話音的那一刻,他所想的,便是皇後所問的最後一句。
有此戰績在手,宣揚國威已成,百官該當如何贊頌於他呢?
他已能想象那樣的畫面瞭。
他尚且不能在聽到這戰報時保持住心緒的平靜,他的那些臣子應當也不能!
如此說來,哪怕病體拖垮瞭他想要親征前線的計劃,甚至在朝堂之上總有那些心懷叵測想要淩駕於君權之上的臣子,讓他不得不依托於皇後幫扶,變成今日的二聖臨朝,但在對外的征討之上,那些降而後叛的行徑終究還是少數,最後告知於百官萬民的,還是得勝而回的戰績!
不錯,接回文成這個舉動有些先斬後奏的嫌疑。
可正如阿菟所說,文成對於吐蕃的瞭解,極有可能會變成反過來制衡吐蕃的利刃,也如皇後所說,一個足夠鼎盛強大的王朝並不需要送出和親公主來維系太平。
擊敗吐蕃,促成瞭他們的內亂,又將文成給趁機接回,這一連串的舉動下,恐怕百官都將稱贊他能有這樣一個好女兒好將軍,李唐宗室也將因此舉而不必擔心,自己的女兒會在有朝一日被送出,對他更為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