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瑛人,佤族首领不慌不忙地拿出了明朝历代皇帝册封佤族头人的金印、官服,又拿出了刻在木片上的朝廷开矿準许书。阿佤山归属于哪一国,历史渊源清晰可见,铁证如山,瑛人愕然,他们没想到这些看起来衣衫褴褛的部落,竟还珍藏着朝廷的金印官服,他们从没忘记过自己是谁。】
明朝,朱元璋骄傲地一拍手:“没错,咱对西南设司抚、吐司,又设三军民指挥使,如今西南民夷杂居,一向是我中国藩篱!”
他早就意识到了西南边防大门的重要性,从他登基开始,便将器重的养子沐英派到了云南,封总兵,让沐氏世袭罔替镇守云南,沐英也极为骁勇善战,一举平定西南,有沐英治理云南,朱元璋一点也不操心。
【故事还没有结束。】
“什麽?那瑛人还不肯罢休吗?”诸葛亮愤怒之极,“如此贪婪外族,妄图永占阿佤之野心,已大白于天下了!”
【瑛人见无法突破班洪地区,暂时退出,而再次向晚清政府施压。其次在这次班洪的沖突之前,积贫积弱、惧怕瑛人报複的晚清就已经同意将果敢让与瑛人,划入了缅店。
但幸好阿佤山所在的佤邦地区面积较大,即便是晚清也有些舍不得,又或是怕被国人戳断脊梁,即便瑛人再三施压,他们犹豫不决没有松口,这段边境线直到溥仪退位、大清覆灭都没有划定,只能说幸好大清亡得快啊!】
清朝,康雍乾:“……”
“可恶可恨!朝廷叫外族欺负到这份上!”已麻木的康熙都忍不住破口大骂,“我大清怎会有如此不肖子孙!”
雍正冷笑道:“先帝当年国库空虚,也要组建水师,尽力收複苔湾,如今子孙后代却非人子也!无能!再无我满洲半分血性!”
乾隆朝,乾隆早已知道那瑛国人狼子野心了!先前他们就想占据广州,后来竟又图云南?可恶!可恶!
乾隆大怒之后,又颓败跌坐在地。
“大小金川之战,为稳定西南边陲,我大清死了多少将士!子孙却说送人就送人!还叫后人巴不得大清亡了!”乾隆气得胸口都疼了。
【后来,抗小日子的战争爆发了,当时虢民政府无暇顾及西南问题,瑛人趁火打劫的本性也灭有变,他们以胁迫关闭滇缅公路为手段,要求虢民政府将班老、绍帕等佤邦地区划入了英属缅店。
老蒋……同意了。
世代镇守我们种花家南大门的佤族,为了家国抛头颅洒热血也不愿让外邦分毫的佤族,在瑛人的长0抢利炮下顽强抵抗的佤族,却被自家人刀刃向内,狠狠刺了一刀。
但即便如此,佤族人民依旧不愿顺从瑛人,即便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不管是缅瑛哪一国威逼利诱,他们都没有承认过当时划定的边界线,他们仍旧坚定自己终究有一日能回归祖国。
当小日子军入侵阿佤山,佤族人民又组织了“阿佤山抗日游击队”,再次举起大刀,不顾生死沖向侵略者,以鲜血誓死捍卫家国。
后来,我军进入西南,他们又与其他民族百姓一起,组织起千余人的支前队伍,给我们当向导、帮我们擡担架、运输粮草,配合战斗……只要能做的,从没有二话。
他们浑身奔涌的热血与我们那一抹飘扬的红,似乎也从这一刻紧紧交织在了一起。】
明洪武年间,少年朱棣听得双眼通红,又难过又悲愤:“自古忠臣义士皆非亡于外族,而是倒在自家人手里!曾经岳飞是如此!日后的阿佤也是如此!真是气煞人也!”
【等我们终于赶跑了坏人,缅也脱离了瑛人控制独立,新中华成立后,佤族人民无不欢庆,当时缅方面多次找班老、塔田的头人联络,送粮食送礼,他们只有一句话:“我们死活不归缅。”
后来,我们的军队因为要去别的地方剿匪,要暂时撤出班老,佤族人民顿时担惊受怕,他们生怕国家不要他们了,于是头人又召集起来商量,决定联名给咱们管理员写信,这就是那封着名又感人的信。】
宋朝,李清照听得眼泪横流,当年的大宋君臣若有如此志气,若也能如此团结一致,又怎会被欺辱得要亡了国?
她默默擦干眼泪,也蘸了浓墨,铺纸提笔,朝廷无能,宋人百姓却并非也通通没有血性,他也该如佤人一般,团结抗敌!
她眼含热泪,挥笔写下告大宋十万万同胞书!
【在给管理员的信中,他们质朴又真诚地写道:“以前勘测国界时,外国官曾送来东西给我们,我们没有接受,瑛人就打我们。”,“班老人民的心是永远不变的”,“如不要班老了,也请回信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