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伏在地上,有些痛苦地闭上眼。
伤疤被当衆揭开,总要流血的。长平之战后,赵国百姓日夜不绝的号哭声仿佛透过了岁月、穿越了一重重高高的宫墙,又一次落入他耳中。
他告诫自己,昔日那个备受赞誉、少而聪慧好读书的赵国公子早就该忘却了!他曾披枷镣铐从赵国走到秦国,曾如蝼蚁般跪在鹹阳宫外一遍遍擦拭廊下的青砖,也曾眼睁睁看着母亲受刑戮而渐渐死去。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谁都想这样轻而易举地接受,但亡的是你亲朋四邻、绝的是你的祖宗族庙,国亡了,身为遗留在这世上的赵国人,如何能轻飘飘就忘却了呢?
李斯也神色複杂地瞟了一眼赵高。他与赵高交好,一则因赵高惯于阿谀奉承,刻意与他接近,当然,他也情愿与赵高这等天子近侍交好,有益无害;二则……李斯心知肚明,他与赵高是同一类人。
说得浅了,他们都精通律法、都爱好书法,志趣相投。
说得深了,他们都是老鼠,生性卑劣,却又不甘困于粪土,因此他们想往上爬、想大权在握,想透过帝王的权柄去主宰这个庞大的帝国。
哪怕不择手段。
矫诏杀长公子,扶持年幼的十八公子继任,果然是他们这些阴沟中的鼠辈能做得出来的事。哪怕如今什麽都没有发生,李斯如今已确信仙迹的讲述千真万确。
如今……陛下又会怎麽做呢?
他会死吗?
第8章 赵高乱秦2
“爷爷,那这麽说那赵高确实很可怜。以前我对那些六国刺杀秦始皇的事都挺反感的,觉得他们怎麽不听秦始皇的话?总是认不清形势闹着要複国,如果不是他们天天起义,秦始皇就不用老是出去巡游,他不去巡游就不会病死在沙丘,那可能秦朝也不会那麽快灭亡,但现在一听,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听完,孩子里头有个女孩情绪低落了下来,她问道,“可不是都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吗?都说他功大于过。”
【好孩子,你思考得很好,这就是历史的複杂之处。】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们第一个大一统朝代,这功绩自然是永世无法磨灭的,但战争就会带来杀戮……六国的贵族官宦同样也曾发动战争征伐他国,他们全然无辜吗?因此没必要因为赵高曾亡国的遭遇而对秦始皇有所责难,那本就是个战乱纷飞、弱肉强食的时代。况且不仅仅是秦朝,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统一与灭亡,都伴随着残酷的一面,我们要学会接受历史的背面。另外,我们也是站在两千多年之后的历史高度去评判秦始皇的功绩,他当然是千古一帝,如果没有他打下了封建制度沿袭两千年的基础,我们也难以成为如今的华夏。】
【我们常说,秦朝像一个严酷的机器,全凭秦始皇个人坚毅无比的意志在运转,因此秦始皇一旦崩逝,他所缔造的王朝便也将土崩瓦解。为何汉初要倡导“无为之治”,为何陈胜吴广会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除了胡亥昏庸无德、倒行逆施的原因之外,也是秦朝的一切皆是首创,国家初具雏形,制度不够成熟、不够完善、施行改革太过急躁、一味采取高压政策的原因。】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複杂的、多面的。将秦朝的灭亡归咎于李斯、赵高合谋误国是对的、也是不对的。赵高李斯的确罪不容恕,我们在学习历史时不能因他们的出身卑苦、才华横溢而为他们脱罪,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秦以后的很多人总在叹息,如果没有李斯、赵高两个奸臣当道,当初是扶苏顺利继位,或许秦朝就不会灭亡了。但我个人认为,秦朝的灭亡是必然的,若没有如汉朝连续数代皆为明君的运气,没有汉高祖与吕后果断调整了秦律中严酷的部分,极力安抚融合关东的氏族与百姓,灭亡只是迟早的问题。】
【奉行了一辈子严刑峻法的秦始皇,在晚年他或许也意识到了秦朝的根本问题——秦朝当时已像一辆、横沖直撞的马车,再奉行高压严酷的法家统治,就要车毁人亡了!但他一直没有真正下定决心立扶苏为太子,或许是因为扶苏过于仁慈,容易受儒家摆布,不大合秦始皇刚毅决绝的脾气。可惜,秦始皇突然病逝沙丘,秦朝这辆马车终究没能成功调转车头。这是我们通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我们不能苛责秦始皇没能跳出历史的局限性,当然也不能怪罪其他六国的百姓不够“识相”,要求他们必须忘却他们的国家和伤痛,对吗?】
同时空的楚地泗水,听到仙迹的讲述,项梁早已忍不住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