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灵犬莱西》上映的1943年到目前为止近40年,好莱坞上映的的动物电影仅有20部,平均每两年才会有一部动物电影问世。这其中甚至包含了1963年希区柯克的《群鸟》、1975年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这类动物题材惊悚电影。

动物电影的数量之所以如此之少,并非是因为动物电影不赚钱,而是因为这类电影投资较高、拍摄周期较长, 十分耗费精力。

譬如想要拍好一部忠犬电影, 拍摄狗狗长大的过程,难免要寻觅不同年龄段长相几乎一致的狗狗, 还要确保它们聪明、耐劳, 能够进行长时间的工作。

由于动物演员的不确定性,过多的胶片支出和持续太长时间的场地租用费用也需要一大笔支出。

如果不采用真实动物表演, 就需要像《大白鲨》那样引入模型和数字艺术。

但宠物电影的票房根本比不过惊悚电影,为一部宠物电影投入大量的资金制作特效只会得不偿失。目前特效技艺的失真感也会令观众感到不适,并不适合在宠物电影中应用。

总而言之, 同等投资的其它电影要付出的精力成本远低于宠物电影, 能够获得的收益又高于宠物电影。

拍摄宠物电影, 尤其是基于它国的故事改编的宠物电影,只会得不偿失。

好莱坞的电影, 说到底是面向美国本土和加拿大的电影。

尤其是投资较少的廉价片,最多只会再加上欧洲作为输出地。

发行商引进外国电影时,即便嘴上再怎么推崇黑泽明,也不得不因为东亚电影在本土的狭小市场而心生怯意。

东方人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述与不同源的文化背景和较为柔和的长相,以及银幕上必须添加的字幕,都是影片在北美大量发行的阻碍。